山东法制传媒网:(李婷婷)56.6万元的赔偿金,本是对逝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慰藉,却意外撕开了温家的亲情裂缝。202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夺走了温某的女儿,两年后,这笔带着伤痛的赔偿款,让岳母与女婿站在了对立的两端。
破碎的依靠:老人的维权诉求
“女儿没了,我这把老骨头还得为活命打官司......”2025年7月27日,在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窗口,温某枯瘦的双手紧攥着一沓磨得发亮的判决书,浑浊的眼睛里盛着化不开的沧桑。住在政府分配的廉租房里,靠着微薄救济金度日的她,早已被疾病掏空了力气,而女婿李某独占先期到账的18万元后,便对她不闻不问。了解到温某的困境,办案团队第一时间联系白河林区人民检察院,探讨启动支持起诉程序。就这样,一场跨部门的维权行动迅速启动,全力为老人撑起司法保护伞。
上门调解:解开冰封的矛盾
考虑到温某年事已高且久病卧床,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当即开通“涉老案件绿色通道”,联合检察院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将调解现场搬到了老人家中。
推开廉租房的门,气氛瞬间凝固。“我没了女儿,没了依靠,这钱要是一分拿不到,往后咋活?”温某红着眼眶,声音颤抖。女婿李某也憋了一肚子委屈:“我媳妇这事故的官司最近刚有个结果,还有些手续没办完,老太太就急着起诉要钱,太让我心寒了。”
“咱们今天不聊别的,就说说心里话。”承办法官的一句话打破僵局,法官敏锐地洞察到双方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只是缺少一次坦诚的沟通。于是决定通过“面对面调解”,把话说开、把事聊透,从而把纠纷化解。
暖意重归:让亲情在理解中复苏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更要学会珍惜,大家和和睦睦的,离开的亲人才会安心。”随着承办法官与检察官的耐心调解,温某与女婿李某开始敞开心扉,之前相处的种种温情涌上心头。
李某也放下心中芥蒂,“妈,最近事情太多了顾不上您,还让您为这事奔波,是我做的不好,让您受委屈了。”接着,李某从包里拿出钱递给温某,“您数数,法院检察院的同志都在这儿作证。”李某的声音哽咽,“以后我常来陪您,就像以前那样。”温某颤抖着接过钱,泪眼中透出了释然的笑意。狭小的房间里,冰封的亲情开始融化,暖意静静流淌。
司法的温度,不止于断案,更在于守心。这起纠纷的化解,远不止于一份调解协议的达成。当法官走出那间廉租房时,带走的不仅是案卷材料,更留下了重新生长的亲情根系。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用“上门调解”的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深度,以“法理情”融合的智慧,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熨帖人心的暖流。在这里,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能抚平褶皱的手掌,能缝合裂痕的丝线。(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立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