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长假“避坑”指南之——自驾出行篇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维权 > » 正文

长假“避坑”指南——之跟团旅游篇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国庆、中秋佳节将至,正是阖家出游、放松身心的好时节。然而,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旅游市场中潜藏的一些法律风险也值得每一位游客关注。陕西泾阳法院将通过本文,梳理从参团到维权的全流程法律要点,为即将跟团出行的您提供一份跟团旅游指南,助您安心畅游。
 
    一、参团前:源头规避法律风险
 
    1、认准正规资质。参团前请选择同时持有《营业执照》和《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或者地方文旅部门官网查询资质,以便了解旅行社的经营资质和范围。尤其是出境游玩的游客,请务必确认旅行社是否具备“出境游”资质。
 
    2、审慎签订合同。游客应仔细核对旅游合同中关于景点名称、游览时长、交通工具、保险、餐饮标准、住宿标准和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对于合同中未明确或可能引发争议的事项,如小费、自费项目、退改条件、购物安排等,应通过签订补充条款予以明确约定。
 
    3、规范支付费用。在支付跟团费用时,应将款项汇入旅行社的公司对公账户,若向个人账户支付时,支付前务必确认个人是旅行社员工,支付时并加以类似“xx参团费”备注。支付完成后,请向旅行社索取发票等付款凭证。
 
    二、旅途中:典型纠纷情景解析
 
    1、警惕低价陷阱。一些远低于市场成本的,打着“零负团费”旗号的旅游团,往往在途中会通过强制购物、诱导参加自费项目等方式实现盈利,这违反相关法律。从民事层面看,游客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从行政层面看,相关部门会对违规旅行社处以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等处罚。从刑事层面看,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相关责任人可能会因构成强迫交易罪而面临刑事追责。
 
    2、擅自变更行程。无论是导游还是旅行社都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减少景点或降低服务标准,即便调整或变更也必须是在特定情形内并需要向游客作出说明,不得欺瞒游客,否则构成违约。旅行途中若遇到擅自变更行程的,可以先与导游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若无法解决则联系旅行社,并要求其妥善处理。如果旅行社拒绝接受意见,应注重收集相关证据,待行程结束后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投诉,或者通过诉讼手段来主张违约损害赔偿。
 
    三、遇纠纷:游客维权方法路径
 
    1、保存证据。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应时刻留存各类凭证,为后续维权做好准备。(1)书面证据:妥善保管好旅游合同、行程单、旅行社的宣传册页、发票或付款凭证等资料。若发生人身伤害,应保留医院病历、诊断证明和医药费单据等。(2)视听资料:对于旅行社的如强制购物、导游不当言语或行程缩水等违约行为,游客应及时采用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来。(3)电子数据:如果通过线上平台或微信等方式沟通,应截取保留聊天记录、订单截图、支付记录等电子证据。
 
    2、维权渠道。当发生纠纷时,游客可以采取以下分层级的维权路径:第一,内部协商。先尝试与导游或旅行社进行沟通协商,这是解决纠纷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方式。第二,行政投诉。若协商无果,游客可向旅游目的地或旅行社所在地的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第三,司法救济。如果行政调解仍未能解决问题,游客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公正审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让您的旅途既愉快又安心,请理性选择旅行社,规范签订合同,全程保留证据。
 
    (本文内容旨在提供参考与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具体案件处理以实际案情和现行法律规定为准)。
 
    祝您和家人节日快乐,旅途平安顺遂!(陕西泾阳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