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爱与欺的边界:恋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财产陷阱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维权 > » 正文

民间借贷纠纷示范文本“上线” 借智能之力铺就高效解纷新路径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马骁)2025年4月的一天,李某来到法院,因其妹妹在外地工作无法回来,委托其代为立案。李某带着一沓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和身份证来到法院,却在立案窗口犯了难:“我也不会写起诉状,是不是得花钱请律师?”
 
    这一幕被立案庭法官敏锐捕捉,她注意到当事人面对空白起诉状时微皱的眉头与反复翻阅材料的动作。并未直接建议委托律师,而是从柜台抽出一份设计简洁的《民间借贷起诉状(示范文本)》:“您看,这份表格已经把法律要素都拆解好了,只要按提示填空、勾选对应选项,系统就能自动生成规范文书。”说着,法官将当事人引至自助书写区。
 
    李某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自助书写区,通过《示范文本》逐项填写当事人信息、借款事实等基础信息,不到半个小时,李某书写完成了一份诉请明确的起诉状。因起诉状模板明确要求列明“借款合意形成方式”“资金交付凭证”“利息约定方式”等8项核心要素,李某据此补充提交了转账明细。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通过集约送达中心将相关诉讼材料送达给被告王某,王某看到要素清晰、证据完备的起诉材料后,主动联系法院承认债务。法官依托互联网法庭,让远在外地的原告同步参与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5天。
 
    法官有话说:示范文本并非简单的表格化,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例,示范文本将《民法典》第679条(民间借贷合同成立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则拆解为50余个可勾选要素,确保“填空即合规”。当诉讼文书扯下“专业化”面纱,便意味着司法服务从“专业化”到“普惠化”。
 
    一张表格,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一次创新,使公平正义提速增效。李某的案件虽小,却映射出新时代“司法为民”的深层变革——当法院不再只是庄严的建筑,而是化作手机里的一个二维码、表格中的一行提示语,法治的温度,便真正融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