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入职4天受工伤,公司“事后参保”能否获赔?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维权 > » 正文

校园欺凌的常见形式、法律责任及如何预防?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校园欺凌的常见形式、法律责任及如何预防
 
    一、校园欺凌的常见形式: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多样,根据近几年常见案例梳理出的几种主要类型。
 
    1、身体欺凌殴打、踢踹、推撞、拉扯、扇耳光、吐口水,或强夺、故意损毁他人物品等。
 
    2、言语欺凌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散布谣言或恶意中伤等。
 
    3、社交欺凌故意排挤、孤立他人,散播谣言破坏他人人际关系,使其被排斥在团体活动之外。
 
    4、网络欺凌在网络上散布侮辱、诽谤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恶意曝光他人隐私等。
 
    5、财物欺凌强行索要、毁坏或抢夺他人的钱财、物品、网络虚拟财产等。
 
    6、性欺凌以身体特殊部位或性取向为取笑、嘲弄对象,传播令人不适的与性相关的内容,或进行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等。
 
    二、校园欺凌涉及到的法律责任:
 
    校园欺凌绝非简单的“孩子间的打闹”,欺凌实施者可能需要承担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等一系列严肃的法律后果。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欺凌涉及到不同类型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欺凌行为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精神损害。欺凌者及其监护人需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责任。
 
    2、行政责任:欺凌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殴打、侮辱、威胁、强拿硬要等)但尚未构成犯罪。可能面临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3、刑事责任:欺凌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根据所犯罪名,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等刑罚,并会留下犯罪记录。
 
    这里面有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到底多大年纪就要为自己的严重欺凌行为负刑事责任?下面我对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与常见罪名简单分析一下:
 
    1.刑事责任年龄门槛:
 
    (1)已满16周岁: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八种严重罪行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校园欺凌中可能触及的罪名:严重的欺凌行为可能根据具体情节被认定为不同的犯罪,例如:
 
    (1)故意伤害罪:殴打他人致轻伤及以上后果。
 
    (2)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恐吓他人,或强拿硬要、任意损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
 
    (3)侮辱罪/诽谤罪: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情节严重。
 
    (4)抢劫罪/敲诈勒索罪:暴力胁迫抢夺财物或索要钱财。
 
    (5)其他如非法拘禁罪、聚众斗殴罪等也可能在特定欺凌场景中适用。
 
    除了上述法律明文规定的校园欺凌可能会承担的法律责任,欺凌行为还会带来一些长远的负面影响:
 
    •对欺凌者而言:行政拘留或刑事处罚会留下案底,对未来升学、就业(如报考公务员、参军等)可能产生严重阻碍。
 
    •对监护人而言: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监管不力的家长还可能被相关部门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三、如何识别应对及收集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我们不幸遭遇校园欺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被欺凌绝不是受害者自身的过错,也不要独自承受,我们及时向信任的成年人(家长、老师)求助是打破困境的重要一环。最关键的是受害者及其家长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第一时间保留证据:这是维权最关键的一步。应尽可能收集和保存:
 
    ◦电子证据:如含有辱骂、威胁内容的聊天记录、短信、邮件、网络帖子等。
 
    ◦视听资料:现场照片、视频录像(如监控片段、他人拍摄的视频)。
 
    ◦物证与人证:被损坏的衣物物品、就医的诊断记录和病历,以及目击同学的证言等。
 
    2.及时寻求帮助:不要沉默,应立即向家长、老师或学校报告。如果情况严重,应果断向公安机关报警。同时,可以拨打12348法律服务热线或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寻求专业的法律或心理援助。
 
    法律面前,年龄绝不是恶性犯罪的“免罪金牌”。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共同抵制欺凌行为,守护校园的安宁与和谐。
 
    四、构建“四位一体”成熟的预防校园欺凌的防护网络
 
    校园欺凌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面这张表格汇总了不同角色的核心预防要点,方便你快速了解:
 
    1、学生是预防欺凌的核心主体,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提升自信,友好相处: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地解决矛盾。广泛的善意和支持性人际关系能对欺凌产生缓冲作用。
 
    •注意言行,规避风险:不公开显露钱财和贵重物品;前往厕所、楼道拐角等偏僻角落时尽量结伴而行;不拉帮结派,避免做“引人注目”的另类打扮,减少成为目标的可能性。
 
    •学会应对,保障安全:若预感有危险,设法尽快离开。若被多人围困,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对方,可尝试通过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脱身,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
 
    2、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主阵地,需要系统性开展工作,发挥关键性职责作用。
 
    •加强教育与宣传:通过专题教育、主题班会、法治课程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防治欺凌教育,让学生了解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严格日常管理:制定完善的防治欺凌制度和应急预案,成立由校长、教师、家长代表等组成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利用监控系统等加强监管,特别是在欺凌易发区域。
 
    •定期排查与干预:定期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的苗头迹象。教职工发现欺凌线索后应及时介入调查处理,根据认定结果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戒。
 
    3、家庭是预防欺凌的第一道防线,家长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无可替代。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多与孩子交流,关注其情绪和心理状态,让孩子愿意向您敞开心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的基础。
 
    •警惕异常信号:密切关注孩子是否出现突然不愿上学、情绪低落、睡眠问题、衣物或物品无故损坏、身上出现不明伤痕等可能遭受欺凌的迹象。
 
    •正面教育与配合: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培养其换位思考和友善待人的品格。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与老师保持良性沟通。
 
    4、校园欺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与政府的支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的防护网络。
 
    •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完善相关立法,明确欺凌的界定标准、惩戒措施和各方法律责任,为治理工作提供坚实依据。
 
    •建立协同机制:教育、公安、司法、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需加强协作,形成防治合力。例如,公安机关可协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对欺凌者进行警示训诫。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和公益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关注度,共同倡导反对欺凌、尊重他人的社会风尚。
 
    预防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作者:孙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