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每一份执行文书都重若千钧。它承载的不仅是白纸黑字的裁决,更是当事人对“公平正义落地有声”的殷切期盼。而在所有案件中,涉及老年人权益的赡养纠纷,最是让我揪心——那关乎老人晚年生活的安稳与生命的尊严。
初见卢老太,是在一个寻常的工作日。81岁的她头发花白,手里紧紧攥着一份调解书,步履蹒跚地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官,我儿子女儿答应好的医药费和赡养费,到现在一分没给……”老人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无助。
我仔细翻阅协议,条款清晰:儿子丁某强、女儿丁某华各需承担母亲5万余元的医疗费,并每月各支付600元赡养费。这本该是老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却成了一纸空文,看病买药的钱没有着落,日常开支也受到影响。
赡养父母,从来不是一道可做可不做的“道德选择题”,而是法律规定的“必答题”。看着老人眼中的焦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法律的承诺落到实处。
考虑到亲情的维系,我最开始还是想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希望能唤醒他们身为子女的良知。我多次拨通了被执行人丁某强和丁某华的电话,与他们耐心沟通,“你们小时候,母亲吃苦受累把你们拉扯大,多不容易。现在她年纪大了,身体也差了,正是你们回报养育之恩的时候,怎么能把她当成一个包袱呢?”“如果继续拒不履行,你们名下的账户会被依法冻结,征信也会留下污点,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情况再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司法拘留。这些法律后果,你们真的想清楚了吗?”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经济困难”的推诿,就是被挂断的忙音,让沟通一次次陷入僵局。
法律的善意,不该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眼看着卢老太日常服用的药快断了,生活越发拮据,我知道不能再等了。依法冻结丁某强、丁某华名下银行账户,阻断财产转移路径;查封丁某华其名下房产,并在显眼位置张贴查封公告与限期履行通知书,让她清楚知道“躲不过去”;考虑到丁某强可能通过配偶转移财产,我们还依法冻结其配偶名下与被执行人共有的财产。
强制执行措施的威慑力立竿见影。几天后,丁某强、丁某华主动陪着卢老太来到法院,态度明显转变。我抓住这个契机组织三方再次进行沟通,一边将卢老太的病历、药费单据摆出来,让他们直观看到母亲的困境;一边再次强调:“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履行,这是保障老人权益的底线,不容突破。”
或许是法律的威严,或许是亲情的触动,丁某强的配偶当场表态:“之前是我们考虑不周,做得不对,今天就把拖欠的款项一次性付清,再也不让老人为这些事操心受累了。”随后,她便将拖欠的全部医疗费以及截至当日的赡养费,一分不少地转到了卢老太的银行账户。丁某华也主动与妹妹(卢老太的二女儿)沟通协商,用妹妹欠她的10万元债务抵偿了自己应支付的款项,由妹妹直接将钱款转给母亲。
“金钱是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的‘底线’,但情感上的陪伴与关心,才是老人晚年最珍贵的慰藉。”结案后,我再三嘱咐。丁某强和丁某华也诚恳说道:“乔法官,经过这件事,我们几个都认真反思了,以后一定会多关心母亲,好好尽赡养义务。”
看着卢老太在子女陪伴下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个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办理赡养执行案,从来不是简单的“追款”。我们守护的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安稳与体面;执行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法律承诺;坚守的是尊老爱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温度。
未来,我依然会坚持“沟通为先导、强制为后盾”的执行理念——用耐心唤醒亲情,用法律守护权益,让司法微光照亮每一位老人的晚年之路。
讲述人:乔羽西
文字整理:穆童
校对审核:王新
供稿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