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乔羽西:守护“夕阳红”,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张秋秋:像马可瓦尔多那样“看”基层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卡尔维诺笔下的马可瓦尔多,是城市里最普通的“小工”:住在逼仄的公寓里,领着微薄薪水,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讨生活。但他总能在灰扑扑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发现被常人忽略的惊喜——春天花坛里冒出的蘑菇,广告牌上栖息的小鸟,甚至城市灯光下短暂飞舞的萤火虫。他的眼睛,总在缝隙里寻找光,在庸常里捕捉诗意,在琐碎中触摸温暖。在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们无数扎根在基层的干部——我们也是在看似琐碎平凡的基层工作中,努力寻找着服务群众、温暖邻里的那束微光。
 
    政策条文如“说明书”,需用“烟火气”的语言来“翻译”,才能被群众真正读懂和享用。
 
    马可瓦尔多能用独特的视角,将冰冷城市赋予诗意。这让我想到:我们传递的党的政策理论、惠民举措,如果只是会议室里的宣读、公告栏里的张贴,那就像一本本无人翻阅的“说明书”,再好的内容也落不到实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把文件里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转化成大妈们围坐聊天时能听懂的“家常话”。
 
    比如医保AI明白人线上服务宣传推广,与其讲“业务掌办、网办”,不如说“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扫码进行医保缴费、药品查询、生病异地备案等”。让政策的好,变成居民生活里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像马可瓦尔多发现蘑菇一样,让居民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小确幸”。
 
    治理难题似“毛线团”,需用“婆婆妈妈”的耐心去梳理,在倾听与共情中才能找到温暖的“线头”。
 
    马可瓦尔多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小麻烦,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心生同情。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楼上楼下漏水纠纷、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孤独感、新业态群体融入社区的难题……桩桩件件,都像一个个缠绕的“毛线团”,剪不断,理还乱,真正解开疙瘩的“金钥匙”,往往藏在居民琐碎的倾诉里、藏在那些看似“不讲理”的情绪背后。
 
    记得我们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也多次遇到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我们一遍遍开会讲道理效果甚微。后来,我们改变策略,分头去居民家里“串门儿”“唠家常”,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当这些“心结”被看见、被回应,工作推进就顺利很多。
 
    党性初心是“长明灯”,需在“街灯巷影”的日常中常擦拭,用点滴行动回应心之所向。
 
    卡尔维诺笔下的马可瓦尔多,尽管生活窘迫,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微小美好的敏锐感知,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让我明白:服务的温度,就是党性的纯度;群众的口碑,才是最高的奖杯,我们要像守护眼中那点微光一样,守护好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让它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持续发光发热。
 
    比如:我们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再新颖,如果居民觉得只是“走过场”“拍拍照”,那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处理一个信访投诉,流程再合规,如果当事人觉得我们态度冷漠、敷衍了事,那效果就大打折扣。反之,当我们不厌其烦地为居民解决矛盾纠纷,当我们多方协调,为村民完善基础设施……这些就是党性最真实的“刻度”,刻在群众那杆无形的“心秤”上。
 
    合上书页,马可瓦尔多的身影仍在眼前:他弯腰捡蘑菇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在田埂上听农民伯伯算收成账;他仰头看广告牌上小鸟的模样,像极了我们看老年朋友在文化广场载歌载舞;他追逐萤火虫的脚步,像极了我们为了一项民生事项跑遍大街小巷的匆忙。原来,所谓“伟大”,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一次认真倾听的点头里,在每一句“我帮你问问”的承诺里,在每一次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坚持里。
 
    岗位平凡,却连接着千家万户;事务琐碎,却承载着党的初心。读《马可瓦尔多》,让我更坚信:即使是在最平凡的角落,也能发现动人的光芒;即使是在最细微的服务中,也能践行伟大的使命。(作者:四川省绵竹市,张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