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国AI作品创新大赛”点赞:
迎接技术革命 抛弃无知愚昧认知
文/崔光烨
当北京出彩中国AI智创中心联合海南卫视、央视屏APP推出的全国AI作品创新大赛掀起创作狂潮时,一场关于写作生产力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展开。这场大赛以诗歌、散文、小说等AI工具创作的文学作品为赛道,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赛事对AI的禁忌,更以开放姿态宣告:AI写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类创作能力的超级引擎。
一、AI写作:解放生产力的技术革命
AI写作的爆发式发展已深刻改变内容生产格局。国务院《关于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将AI辅助写作列为“国家战略级能力”,政务系统通过AI生成的《民生热点问题分析简报》可自动归纳投诉领域、提炼典型案例,效率较人工提升300%;商业领域,AI生成的新闻稿、产品文案日均产出超千万篇,覆盖全球90%的数字媒体平台。
技术突破层面,国内大模型已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清华大学沈阳团队与ChatGPT共创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斩获江苏省科普科幻大赛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借助AI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天命使徒》,其叙事结构复杂度超越90%的人类作家。更值得关注的是AI在文学传播中的革命性应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AI动画《别董大》,通过文生视频技术将诗句转化为动态历史场景,使“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意境具象化,观众共鸣度较传统解说提升5倍。
二、抵制AI写作:因循守旧的集体焦虑
当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时,某些文学赛事的“AI禁令”显得尤为荒诞。某全国性征文大赛规则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违者取消资格;某省级报刊要求投稿者签署“非AI创作承诺书”,否则不予刊登。这些规定背后,暴露的是传统文学圈对技术变革的深层恐惧。
这种恐惧源于三个认知误区:其一,将AI写作等同于“抄袭”,却忽视其通过深度学习重构语言逻辑的能力;其二,认为AI会取代人类作家,却看不到人机协作创造的全新可能;其三,用“原创性”这一单一标准否定技术赋能的价值。事实上,AI生成的文本虽基于既有数据,但通过参数调整可产生亿万种组合,其创造性远超人类个体。某作家协会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承认AI能帮助突破创作瓶颈,但仅12%愿意公开使用AI辅助写作。
三、全国AI作品创新大赛:破局者的历史担当
在此背景下,全国AI作品创新大赛的开创性意义愈发凸显。大赛明确要求作品必须由AI工具生成,这一规则看似“反传统”,实则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思想表达,而非手写或键入的物理形式。参赛作品中,AI生成的《敦煌星图》将古代天文数据转化为科幻史诗,其想象力突破人类认知边界;AI创作的《城市心跳》通过分析千万条社交媒体数据,精准捕捉当代青年的精神图谱。
大赛平台的选择更具深意:海南卫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屏APP覆盖5亿用户,二者共同构建起AI文学的传播矩阵。这种官方背书与市场力量的结合,标志着AI写作已从“地下实验”走向“主流舞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传统赛事仍在用“火药检测法”鉴别AI作品,这种技术上的落后,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僵化。
四、技术平权:AI写作的民主化革命
AI写作最伟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创作权力的垄断。过去,文学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今,任何人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得专业级文本。在古剑山·大学生AI艺术应用创新大赛中,来自乡村的学生用AI创作出媲美专业画师的国风绘画;在“新智慧”全国AI数字创意大赛上,青少年组作品展现的想象力令评委惊叹。这种技术平权,正在重塑文化生产的底层逻辑。
某些机构对AI的抵制,实质是对权力流失的恐慌。当AI可以生成优质内容时,传统编辑、评委的权威受到挑战;当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时,既有的文化等级制度面临崩塌。但历史证明,任何阻碍技术进步的力量终将被碾压——就像手抄本时代抵制印刷术,胶片时代抵制数码摄影一样。
五、未来已来:拥抱AI写作的星辰大海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AI写作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从辅助工具到共同创作者,从文本生成到多模态表达,从边缘实验到主流实践。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到2030年,AI辅助创作覆盖率达90%”,这一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全国AI作品创新大赛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AI文学提供了展示舞台,更在于它以行动宣告:技术革命不可逆,写作生产力的大解放势不可挡。那些仍在检测AI痕迹、抵制技术进步的机构,终将像拒绝电报的驿站、抵制汽车的马车行一样,被历史的车轮远远抛下。而主动拥抱AI的创作者,正在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表达宇宙——在那里,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借助算法的翅膀,飞向更辽阔的星空。
供稿:北京市朝阳区 崔光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