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潘雨辰:非遗“活”起来,文化传下去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潘雨辰:非遗“活”起来,文化传下去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中秋月圆夜,总台秋晚的舞台上,一曲苍茫悠远的九顶山歌破空而来,为全国观众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这来自四川绵竹九顶山的古老音韵,不仅唱响了团圆佳节的序曲,更让一项濒临遗忘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闪耀在时代的聚光灯下。
 
    九顶山歌,又名“九顶山羌汉山歌”,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并非单一的羌族艺术,而是以羌族曲调为灵魂,巧妙融合了汉、藏等多民族音乐元素的结晶。这种跨越族群的文化交融,本身就是一部写在歌声里的民族交流史,是巴蜀大地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并于近年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如同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九顶山歌在现代化浪潮中也曾面临严峻挑战。社会飞速发展,娱乐方式日趋多元,曾经回荡在山谷间、萦绕于()生活里的山歌,渐渐与年轻一代的生活疏离,甚至一度濒临湮没的险境。这不仅是绵竹的损失,更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遗憾。
 
    所幸,文化传承的火种未曾熄灭。以孟开金、张杨惠为代表的传承人们,毅然肩负起“拯救”的使命。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绵竹、什邡乃至茂县等地,如同文化的“拾穗者”,辛勤搜集、整理出五百余首散落民间的山歌。这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为羌汉文化研究抢救下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活态”证据,为后续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并非固步自封,更要勇于在创新中寻找生机。九顶山歌的代表作《木鼓山歌》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四川首届传统民歌大赛决赛中,以其原始、质朴的清平原生态魅力征服了评委与观众,荣获优秀传承奖。这证明,真正扎根于泥土的艺术,其生命力足以跨越时空,在当代舞台上赢得共鸣。
 
    此次九顶山歌亮相总台秋晚,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节目表演。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号,它向我们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博物馆中冰冷的陈列,它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重新“活”起来、“热”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文化生活。
 
    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传承人的坚守与开拓,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自觉传播与呵护。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九顶山歌这般璀璨的文化明珠不再蒙尘,让古老的歌声不仅响彻中秋的夜空,更能世代传唱,永远回荡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作者:四川省绵竹市 潘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