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引大会人头攒动,招聘直播间里企业热情推介,而高端论坛上专家热议未来趋势。当AI打破专业壁垒,当“逆分工”成为新潮,一场关于人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九月下旬,中国多地迎来人才招引热潮。济南第四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提供2.7万余个优质职位,宁波举办第27届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湖南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开幕。这些活动规模庞大,政府与企业共同展现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华为2025全联接大会上,深圳人才集团宣布成立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美世《2025全球人才趋势报告》指出企业正面临“资源少、变化快、期望高”的三重压力。在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交汇的时代,全球人才竞争格局正在重构。
一、城市人才招引的规模化与精准化博弈
九月份,多个城市大规模人才招引活动密集上演。济南第四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细分博士及海外人才、人工智能与空天信息等15个招引专区,“按产业找岗、按需求引才”成为新特点。
宁波则采用“政府统筹、市场主导”模式,通过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互动。一位来自吉林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表示,他申请宁波交通补贴从申请到到账仅用一小时,感受到宁波对人才的诚意。
这些活动体现了各地在人才招引上的战略思维。盐城市大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建春指出,必须坚持“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持之以恒优机制、抓融合、搭平台。
招引活动不仅规模扩大,精准度也在提升。济南在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等重要交通站点开通至会场的免费摆渡路线,为市外参会青年人才免费提供1000个住宿床位。这些细节服务体现了城市对人才体验的重视。
二、AI驱动下的人才能力结构变革
人工智能正重塑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台湾大哥大资讯长蔡祈岩分析,AI正在降低专业学习的门槛,让跨界学习与合作成本大幅下降。传统“各司其职”的线性分工逐渐松动,“逆分工”趋势显现。
专业分工曾经提高效率,但现在可能成为障碍。蔡祈岩观察到:“传统分工愈细,穀仓效应愈严重。很多人在生活中很聪明,但一进到组织,就像被困在一口深井里,笨到不行。”
数据显示,63%的受访企业表示近一年来招聘更多“通才”。在AI辅助下,写Python的工程师可以跨到Java,Android工程师也能接手iOS工作。这种转变不仅提高组织灵活性,也大幅缩短项目开发时间。
美世报告指出,领先企业(营收年增长10%以上)比成长缓慢企业更积极投入AI导入与人才培训。超过50%的领先企业已推动AI应用,而落后企业仅有5%。这一差距可能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分水岭。
三、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挑战
健康的人才生态系统需要制度、文化、服务多维度支撑。柏林洪堡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黄海峰强调,城市的文化开放程度决定其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他建议城市从居留便利、户籍制度、人文环境等方面打造“人才自由港”。
丹麦洛斯基尔德大学社科商业学院教授沙哈马克·雷扎伊指出,全球人才往往会在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同之间寻找平衡。吸引他们的不只是工资待遇,更是制度是否赋能、文化是否包容。
然而,人才引进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被曝光两次设置“萝卜岗”,在人才引进中存在因人设岗、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种“私人定制”式招聘损害了人才引进的公信力。
OECD高级顾问海博建议,提升签证便利度、加快学历互认、推动服务数字化是优化全球人才政策的关键方向。全球人才政策重心已从“开放”转向“精细治理”。
四、数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创新实践
面对数智时代挑战,深圳人才集团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培养超20万名高质量数智人才。该基地将依托华为全栈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从人才培养到技术转化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深圳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张磊表示:“AI的本质是赋能而非取代。”基地将聚焦“全球数智人才培养标杆”“华为全球实训基地支持中心”和“数智人才培养创新中心”三大战略定位,构建完善的数智人才发展创新服务体系。
职业教育仍是AI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麦非文强调,应避免将人才教育仅等同于高端精英的培养,而要更加关注普通劳动者在技术革命中的再培训与能力转型。
美世报告发现,员工对组织信任的企业,其留任率为一般企业的1.4倍。建立信任与公平文化,结合数智技能培养,成为组织留住人才的关键策略。
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287.5万人的济南,技能人才总量达202.7万的宁波,以及计划培养超20万名数智人才的深圳——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城市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义。
台湾大哥大资讯长蔡祈岩观察到,在AI辅助下,基层员工现在可以直接与CIO对话,大家问的都是同一个AI老师,答案容易对齐,层级界限正被打破。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科技公司,也蔓延到传统产业。
全球人才竞争已经高度地缘政治化,但真正的人才战略不止于争夺,更在于培育成长的土壤。正如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西蒙所言,21世纪的标志应当是人才流动,以及我们的政策是会限制还是促进这样的流动。
作者:四川省绵竹市 王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