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潘雨辰:非遗“活”起来,文化传下去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刘上莉:对高校毕业生“反向读技校“的思考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校就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呈现一种结构性矛盾,高校的毕业证和学历证不再成为就业“敲门砖”的唯一要求,求职配置变成了“本科学历+技能证书”的结合。然而,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2005年,光明日报已经就此现象发表了相关看法。与2005年不同的是,反向读技校的本科生从二本大学生变成了985、211的高学历人才,这种就读主体的改变,也反映了大学生返乡读技校背后的教育投资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正在加剧。
 
    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招聘一位本科生的岗位竞争比从10:1变为了100:1,部分企业和地区甚至达到了500:1的岗位竞争比,这种比例的巨大变化足以看出就业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和招聘岗位之间极度不平衡,然而在这种不平衡之下,一些岗位却招不满人,甚至招不到相关人才,追根究底,还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背后的供需不匹配,高校没有能够输出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发展前景好,待遇高。现如今,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优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技师学院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领域,技师的薪资水平甚至超过了白领。
 
    大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部分高校毕业生“开倒车”读技校,并非是就业的无奈之举,而是自身理性的考量,希望尝试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技能领域追求卓越。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他们能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建树,丰富自身的发展。
 
    大学生反向读技校促成了读书求学的某些价值观念的回归,这种回归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消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自然调节了社会人才的供需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四川省绵竹市 刘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