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秦孟迪)从“法律学习者”到“司法实践者”,这段路不长,却足以让初心在现实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人法官助理,我带着校园里的法律理想走进法院,在迷茫与挑战中收获顿悟,在琐碎与庄重间完成蜕变。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的踏实前行,都在让我更接近“专业、理性、坚定”的司法工作者模样。
校园里的“法律梦”:条文与理想的初相识
在校园时,法律于我是书本上工整的条文,是课堂上抽丝剥茧的案例分析,是模拟法庭上唇枪舌剑的辩论。那时的理想纯粹而炽热:总想象着有朝一日身着法袍,站在庄严的法庭上,为弱势群体发声,让正义昭然若揭。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词汇,带着学术的严谨和青春的热血,在心里生了根——我渴望走进法院,让书本里的法律真正“活”起来。
初入法院:从“纸上”到“脚下”的第一步
当梦想照进现实,第一天到和龙林区基层法院报道时,激动与自豪几乎要从胸口溢出来,也让我更加坚定:要为这个充满力量的集体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为了让我们快速融入,领导安排新人先在政治部学习。这段日子里,我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着养分:熟悉法院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在与同事对接工作时练习沟通的分寸,在整理材料时打磨细致的习惯。看似琐碎的事务,实则是为“司法实践”打下的第一块基石——我渐渐明白,法院的运转不仅需要法庭上的专业,更需要各环节的默契配合。
庭审旁听:法律条文在现实中“活”了过来
第一次走进审判庭旁听,书本上遥远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而厚重。法官用平实话语解读《民法典》,书记员耐心引导举证,“司法为民”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暖意融融。
看张婆婆赡养费纠纷解决后眼中释然的泪光,见年轻创业者权益得保时舒展的眉头,我忽然懂了:法律从不是冰冷的利剑,而是定分止争的和风、守护公平的细雨。它藏在调解室的热茶里,浸在法官下乡沾满泥土的裤腿上,化作滋润民心的法治甘霖,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法者,治之端也”的深意。
从校园到法院,从理论到实践,变化的是身份与场景,不变的是对法治的信仰与追求。未来的路还需稳步前行,但我知道,每一次翻看案卷的专注,每一次参与调解的耐心,每一次见证正义实现的感动,都在让我离心中的“司法者”更近一步。(吉林省和龙林区基层法院综合审判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