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幼儿园自主游戏的价值与实践困境展开,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环境创设、教师角色、游戏支持、评价体系四维度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旨在为提升自主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发展策略、幼儿发展
一、引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自主游戏,作为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是其认识世界、表达自我、建构知识的核心途径。它不同于教师高控、高结构化的教学游戏,其本质是幼儿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伙伴与材料,自主决定玩法和进程的游戏形式。
然而,在教育实践场域中,自主游戏的开展常常陷入“放羊式”放任或“导演式”干预的两极困境,其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支持与推进自主游戏的深度发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关键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
一、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核心价值
自主游戏是幼儿以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玩法与伙伴的活动形式,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满足幼儿“自主探索”需求,帮助幼儿在操作、试错中构建认知(如通过积木游戏理解空间关系);二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分工、协商中学习合作与解决冲突;三是促进情感与个性发展,幼儿可通过角色扮演释放情绪,形成自信心与创造力。
二、当前幼儿园自主游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教师对“自主”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完全放手,沦为旁观者,缺乏必要的支持;要么过度干预,急于指导、示范,剥夺了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游戏失去了“自主”的本质。
2.游戏环境创设单一:游戏材料投放固定化、高结构化,缺乏低结构、可移动、可组合的原材料(如积木、纸箱、布料等);游戏空间规划僵化,功能区域固定且互不联通,难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跨领域学习。
3.观察与评价体系缺失: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行为记录,缺乏对幼儿游戏背后学习与发展的深度解读和分析。未能建立基于观察的、持续性的评价与支持机制,导致游戏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家园教育观念冲突:部分家长对自主游戏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瞎玩”学不到知识,更倾向于看到孩子进行读写算等结构化学习,这种观念给幼儿园推行自主游戏带来了外部压力。
三、促进自主游戏深度发展的核心策略
(一)教师角色转型
从“主导者”到“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是推动自主游戏发展的关键。其角色应实现根本性转变:
环境的精心预备者:教师需成为“有准备的成人”,负责规划、创设丰富、开放、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
敏锐的观察者:摒弃急于指导的习惯,学会“管住手、闭上嘴、睁大眼、竖起耳”,通过白描、视频、照片等方式客观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语言和社交互动。
时机的把握者与智慧的引导者:在幼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游戏情节重复无法深入或出现安全风险时,以平行游戏、角色介入、提问启发(如“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等方式进行适时、适度的支架式引导,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环境与材料优化
从“固定化”到“开放化、可变化”。环境是第三位老师。一个优质的游戏环境应能“邀请”幼儿进行游戏。空间开放与联通:打破功能区域的固定界限,允许幼儿自主移动和组合材料。例如,将积木区的材料搬运到角色区,搭建一个“厨房”,实现游戏的融合与创新。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动态性:大量提供低结构、自然化的材料(如木板、鹅卵石、松果、绳索、瓶罐等)。材料投放应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和兴趣点定期更新和调整,保持新鲜感和挑战性。同时,材料应分类存放,并有清晰标签,方便幼儿自主取用和收纳,培养其秩序感与责任感。
(三)观察与评价体系构建
从“主观判断”到“证据支持、持续跟进”。科学的观察是有效支持的前提。
建立观察记录工具库:运用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游戏故事画等工具,重点记录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的“惊喜时刻”和“问题时刻”,分析其正在发展的技能、核心经验及遇到的挑战。
实施“观察-解读-支持”的闭环: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观察记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并集体下一步的支持策略。例如,观察到幼儿对搭建斜坡感兴趣但屡次失败,教师可考虑后续提供不同质地的板材、小车等材料,支持其深入探索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
让幼儿参与评价:通过游戏后的分享环节,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展示作品,分享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既是对游戏的回顾与反思,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过程的宝贵窗口。
(四)保障游戏“自主性与连贯性”
1.给予充足时间:每天安排至少1-1.5小时连续自主游戏时间,避免频繁切换活动(如不中途打断游戏让幼儿洗手、喝水)。
2.支持游戏“深度延伸”:若幼儿对某一主题感兴趣(如“超市”),教师可协助丰富游戏内容:引导幼儿讨论“超市需要收银员、导购员”,分工角色;提供空白价签、画笔,让幼儿自主设计商品价格;后续可延伸出“超市进货”“制作宣传海报”等环节,形成系列游戏。
(五)建立“过程导向”的游戏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结合教师评价、幼儿自评与同伴互评,如游戏结束后,让幼儿分享“今天玩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同伴可补充“我觉得他搭的桥很结实”。
2.评价内容聚焦过程:重点关注三方面:
自主性:幼儿是否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与伙伴;
探究性:是否尝试新玩法、解决问题(如积木倒塌后是否反复调整);
社会性:是否主动与同伴协商、合作。
(六)家园共育深化
从“认知分歧”到“理念共识、行动合力”。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自主游戏成功推行的重要保障。
理念宣传与透明化沟通:通过家长会、公众号文章、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自主游戏的价值,用《指南》精神和儿童发展理论说服他们。开放展示与体验参与:定期举办“游戏观摩日”,邀请家长走进教室,亲眼见证孩子在游戏中的专注、探索、合作与解决问题,用事实改变其观念。甚至可以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游戏,亲身感受游戏的魅力。记录分享与成果可视化:将记录幼儿游戏过程的学习故事、视频、照片制作成展板或电子相册,向家长生动展示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学习与发展,让“看不见”的能力变得“看得见”。
四、结论与展望
自主游戏的深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绝非简单的“放手”,而是对幼儿园教育理念、课程架构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考验。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信任儿童的内在潜能。
未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研究与实践应更加聚焦于“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隐性支持,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概念建构、思维升华和素养提升。同时,也需要探索将自主游戏精神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构建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生态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游戏点亮孩子的快乐童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山东省沂南县苏村镇中心幼儿园 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