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揭秘刑事犯罪中 “明知故犯” 的认定标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张倩:小学班级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灵魂,其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品德养成与终身发展。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学科割裂、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聚焦3-5年级学生特点,以“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家校社联盟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主题引领、学科融合、家校社协同、体验实践”的德育体系,为农村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实困境
 
    学校3-5年级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存在“劳动意识淡薄”“集体参与度低”“乡土认同模糊”等问题。该校德育活动曾长期面临三大痛点:
 
    1.内容与生活脱节。爱国主义教育多聚焦历史事件,缺乏对“科技报国”“家乡发展”等现实议题的延伸;环保教育停留在“垃圾分类知识讲解”,未结合农村“秸秆处理”“农田保护”等实际场景,导致学生认为“德育与自己无关”。
 
    2.形式与学科割裂。70%的活动为“说教式班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跨学科融合仅停留在“语文写作文+美术画海报”的浅层叠加,各学科活动缺乏逻辑关联,难以形成德育合力。
 
    3.家校社协同低效。家长参与多为“被动签字”,社区的红色纪念馆、农耕基地等资源未被利用,三方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德育效果难以巩固。
 
    二、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以“主题活动”为核心,构建了“目标—内容—形式—评价”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
 
    (一)主题活动体系化:立足本土,聚焦成长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沂南红色文化(沂蒙红嫂精神)、农耕文化等本土资源,设计12大主题活动,形成“分年级、有递进”的体系:
 
    1.三年级侧重“习惯养成”,开展“整理小能手”“校园礼仪我践行”等活动;
 
    2.四年级侧重“责任担当”,设计“班级岗位认领”“农田劳动实践”等活动;
 
    3.五年级侧重“价值认同”,组织“我是沂蒙小传人”“家乡发展调研”等活动。
 
    以“农耕劳动”主题为例,活动不仅涵盖“认识农具”“种植蔬菜”等实践内容,还融入“沂蒙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讲解,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
 
    (二)跨学科融合:知识承载价值,学习培育品德
 
    跨学科融合的核心是“让学科知识承载道德价值”,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培育”同步推进。具体通过三种路径实现:
 
    1.学科内容关联。数学“测量农田面积”与“珍惜土地资源”结合,学生在计算自家农田面积时,通过对比“爷爷年轻时的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体会“科技兴农”的意义;科学“植物生长”单元与“责任教育”结合,学生种植向日葵并记录生长过程,培养“持之以恒”的品质。
 
    2.活动任务联动。“红色传承”主题中,语文教师指导撰写《老党员访谈录》,美术教师带领绘制“英雄连环画”,音乐教师教唱《沂蒙小调》,各学科围绕“爱党爱国”目标联动,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深化情感认同。
 
    3.思维方式融合。“家乡文化探索”活动中,学生既用科学思维分析“家乡水质变化”,又用人文视角撰写《家乡变迁故事》,在“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碰撞中形成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家校社联盟:协同参与,共育品德
 
    建立“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区支撑”的联盟机制,明确三方权责,形成育人合力:
 
    1.学校层面:设计活动框架,如“关爱孤寡老人”主题中,组织学生制定服务计划,培训沟通技巧;
 
    2.家庭层面:负责日常行为强化,家长陪同孩子每周为老人送一次菜,记录“服务日记”;
 
    3.社区层面:提供资源支持,村委会协调老人名单,红色纪念馆派志愿者讲解“沂蒙大爱”故事。
 
    这种“任务共担”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家庭实践—社区体验”的连贯场景中,将“关爱”从“活动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
 
    (四)体验与实践:知行合一,扎根生活
 
    三至五年级学生的品德发展依赖“亲身体验”,学校通过“体验+实践”的方式,让德育回归生活:
 
    1.在情景体验中感悟。“交通安全”主题活动中,学生先通过“模拟过马路”体验规则重要性,再化身“校门口劝导员”,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礼貌提醒”;“诚信考场”活动不设监考老师,学生自主承诺、自我监督,体会“诚信是立身之本”。
 
    2.在社会实践中成长。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到村史馆整理档案,理解“家乡发展不易”;帮农户采摘蔬菜,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在红色纪念馆担任“小小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英雄故事。这些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成效与启示
 
    经过一年实践,该校德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参与度从40%提升至92%,85%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家更懂事了”,社区评价“学生成了村里的文明小使者”。这一探索带来三点启示:
 
    1.本土资源是德育的“活教材”。农村小学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农耕传统等资源,让德育扎根乡土。如“我是沂蒙小传人”活动,通过走访老党员、学唱沂蒙民歌,学生的乡土认同感显著增强。
 
    2.跨学科融合需“价值引领”。融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德育目标为核心,让学科内容成为“价值载体”。例如“测量农田面积”(数学)与“珍惜土地”(德育)的结合,使知识学习与品德培育自然融合。
 
    3.家校社协同要“任务联动”。通过“主题任务单”明确三方分工:学校设计活动、家庭强化行为、社区提供场景,形成“校内—家庭—社区”的德育闭环,让品德养成在持续体验中巩固。
 
    结语
 
    农村小学德育的突破,需跳出“说教式”“碎片化”的误区,回归生活、立足本土、协同育人。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德育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科知识承载道德价值、让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鲁洁.生活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Epstein,J.L.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作者: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