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冬至又值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冬至又值
 
  散文 (朱玉富)
 
  随着这几天冷空气的到来,冬至又至;冬至的到来,数九寒天的极冷天气也已悄悄的降临在这片大地上。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来去匆匆的人为了御寒裹得都像“粽子”一样。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在济南钢城鲁中艾山农谚有“冬至当日回”的谚语。四季循环往复,人间春去冬来,年华逐人老,寒意随冬增,韶华易逝,日月如梭。眨眼的工夫,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柳绿桃红的春天,走过了阳光灿烂的夏天,走过了硕果累累的秋天,也逐渐走进了寒风刺骨的冬天了。紫金霜的一首《立冬》:“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是说立冬后,一般还不会那么快的就一下子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感温暖舒适如“小阳春”之天气,十分之宜人,更对刚播种后的越冬作物生长也十分有利。
 
  细细想来,古人写立冬的诗词还真不少:唐?李白的《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明?王稚登《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象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前些天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因为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也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一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难的环境。
 
  清冷的冬天,有时也会显得无聊,但要是选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坐于面朝阳台的书桌旁,捧一本散着墨香的心怡书本,一边喝着热乎乎的浓茶,还真有紫金霜的“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的境界,来慢慢享受着冬闲读书的好时光,那真的再惬意不过了。
 
  但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五六十年代农村就不同了,农民们还要在寒冷刺骨的冬天里,借冬闲之际深翻土地,推土垫栏,为来年开春备份。小时候家里的老人们常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儿,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记得那时,每到了立冬时,母亲就要给我们饱荞麦、榆树皮饺子,饺子包到一定数量时,便烧开水下饺子了。那一只只白胖的饺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滚,煞是可爱。水开三遍之后,饺子熟了。揭开锅,香气扑鼻,馋得人直咽口水。盛出两大盘,一盘送给没空包饺子的左邻右舍,一盘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着,说着,笑着,继续包着。那饺子里包入了温馨、幸福,吃饺子更多的是享受浓浓的亲情。可如今的乡下人不同了,人们在立冬后不久,农事就基本上结束了,并利用冬闲黄金的好时机,打起背包,就浩浩荡荡成群结队地进城打工挣钱去了。几个月也能挣上几大千的或好几万的都有,现在乡下人的日子正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又舒服。岁月如履,人生蹉跎,母亲和奶奶也相继离我们而去,今年的冬至却少了一份饺子香,多了一份思念、一份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