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谌钱婷:唯有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余志勇:取消“奇葩证明”更待厘清权力“边界”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
 
  “证明某某某在哪儿借住”、“证明某人和某人是什么关系”、“证明某人在家中去世”、“某人火化证明”……今后,这些需由社区居委会开具的五花八门的证明将被大幅压减。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来证明的“奇葩”证明将被取消。日前,市政府下发《北京市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通知,今后凡是应由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核实的事项,群众不必再提供证明。 (中国青年报 )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3/23/c_128824423.htm
 
 解放被各种繁杂手续、冗余证明捆绑的民生,让证明“你还活着”、“你妈是你妈”、“菜刀确实已经丢失”等不少让人啼笑皆非、五花八门的证明大幅压减。对于公众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不过,诚如报道所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证明”,其中有一半是党政机关要求出具的,另外一半则是企业、机构等其他组织要求。如今证明减少,对某些部门利益而言,无异于“割肉”。如果其“官念”不更新、“恋权”情结不除,在利益的诱惑下就可能会使一些行政机构仍恋权不舍、恋利不断。那么,奇葩证明能否换个马甲“失而复得”,就不好妄下论断。为此,取消奇葩证明更待厘清权力“边界”。
 
 其实,“奇葩证明”荒唐和过滥的问题,绝非孤立存在,它不仅存在某个职能部门、某个地方,更是广泛存在于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而这种局面的造成,除了审批事项太多之外,还在于职能部门角色定位不清、职责分工不明,表面上看是职能部门间的相互核实,实质上却是责任的相互推诿。对民众办事要素材料以及办事流程缺乏必要的梳理,履行自身职能时缺乏明确的清单,当职能部门的工作陷入混沌状态,而证明材料泛滥成灾甚至奇葩荒诞,也就无可避免。而要从根本上治愈“奇葩证明”痼疾,恐怕关键还在于厘清权力“边界”,把治理方向的多元化。
 
  于此而言,“奇葩证明”的长盛不衰,也并非证明的原罪。换言之,如应聘工作,需要社区开具人品证明;做人流手术,需要社区出证明是自愿的;摔伤申办保险需开具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开出租,需证明3年内没有重大交通事故等等如是。这些规则框架内的“刁难”,除了地区、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少数工作人员怕担责或故意推卸责任,甚至借开具各类“奇葩证明”之机刁难民众,进而吃拿卡要,谋取私利外,更有权力眷恋下对利益和权欲的醉心所致。正如工作人员所诉“有些证明我们自己都没听说过,相关规定里面也没有涵盖这些证明。”为此,取消“奇葩证明”也得找到问题的“堵点”在哪里?解决的“抓手”就在哪里?
 
 治标需治本。虽然奇葩证明因为公共服务事项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制定具体的清理规范方案,来确定这个界限和范围,以明确要精简和取消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不管是“群众点菜、政府端菜”,还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亦或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体系,在民众办事要素和服务流程上删繁就简的同时,打破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有效联动、互联互通。需要的是各级部门通过系统性地简政放权,梳理民众办事的要素材料和规范办事流程,捋清自身的职责清单,从源头上减少对证明材料的需求。
 
  最后,取消“奇葩证明”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值得肯定。愿“菜刀确实已经丢失”的证明不再有,更愿各级行政部门能明确权力清单和职责要求,系统性地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治愈“办事难”的行政痼疾。(文/鱼予)作者:北川羌族自治县组织部 余志勇)电话:1518238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