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许安安:儿童都是模仿家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用 “钉钉子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钉” 出美好未来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京顺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当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广大党员干部应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把准方向、解决问题、提升质效,为2025年开好新篇章,迈出第一步。
 
  以“钉钉子”精神,绘就基层改革蓝图。钉钉子看似简单,但只有找准定位、用对力量,才能避免钉子钉歪、敲弯。党的工作指向基层,民生工程连着民心。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身处国家基层的最终端、政策落实的第一线、贴近群众的最前沿,要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领会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扣紧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方向,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真正做到群众关心什么,工作就要落实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工作就要推进什么。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校准“钉”位,找到主攻方向,紧握“钉”锤,凝聚改革合力,钉好基层改革钉,“钉”准难点痛点。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统一起来,把稳航向、理清思路,“钉”响深化改革最强音,“钉”出改革新篇章。
 
  以“钉钉子”之法,挑民生发展重担。钉钉子不仅要把准方向,更要找对方法,用对力量,这样才能把钉子钉稳、钉牢。作为全国人民普遍参与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建立在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坚决在解决问题中落实各项举措,以一股“看准了就抓紧干”的“快准狠”劲头,挑好民生发展的“责任担”。作为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善于用“群众方法”解决群众问题,紧密贴合民心所向,把准民生脉搏,不盲目干事、不蛮力干事,时刻以民情民意校准干事轨迹,时刻扎根群众生活最前沿,在田间地头、家常闲话中广开沿路、广集民智,以“放大镜的视觉”把控全局,以“显微镜的视觉”审视细节,切实把每一个问题落到实处、落到细处,“钉牢”改革民生桩。
 
  凭“一锤一锤”之功,破改革层层坚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引发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哪来质的飞跃?钉钉子是如此,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颗接着一颗钉,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才能把钉子钉得根深蒂固;全面深化改革亦是如此,只有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求新、攻克难关,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新时代新征程,过了一山还有一峰,迈过一梯还有一坎,改革开放绝不是“一锤两锤”能够完成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更需拿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坚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保持耐心定力,切实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迈进新时代,奋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接续奋斗,钉出人民幸福、钉出国家富强、钉出民族复兴。(四川省中江县医保局  徐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