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谌钱婷:唯有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沈秋露:打造“文化粮仓” 助力乡村振兴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文化振兴,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期,“村晚”“村BA”“村超”等持续引发关注,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显著成果。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正处于重要阶段,文化赋能作用不可忽视。乡村“文化粮仓”的打造,是通过“一支队伍”带起来,“两大载体”托起来,“整村风尚”美起来,“特色产业”活起来,让乡村文明气象焕然一新,精神高地筑牢筑实,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建好“一支队伍”。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活,则全局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血”,就要建好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一是引得进人才。摒弃传统唯学历、唯资历、唯背景的用人思维,遵循“以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的原则,多渠道抛出橄榄枝,让有志向、有担当、有能力的好干部能够奔赴乡村、服务基层。二是育得好人才。聚焦“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靶心问题,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大胆识别人才特质,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名师带高徒”、“多岗位锻炼”,让人才迅速进入状态、投身建设。三是留得住人才。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干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才拥有归属感。
 
  用好“两大载体”。搭建乡村文化阵地,必须“强硬件、优软件、提服务”,用好两大载体架起文化桥梁。一是用好农家书屋。打通群众借阅“最后一公里”,书屋内容既要涵括党报党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又要有契合农村、适合农民的生产生活方面书籍,同时配备少儿类、文化类书籍;采用干部“带读+领学”的方式,让群众听得懂、悟得透,推动阅读提质增效。二是用好文化广场。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好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打造好本土群众性文艺队伍,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多样性。
 
  育好“整村风尚”。培育文明乡风,重点是弘扬公序良俗,运用四股中坚力量,发扬好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素等传统美德,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以“草根乡贤”引领农村风气。树高千尺,根脉相连。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开展传颂古贤、学习今贤、培育新贤的主题活动,增强群众认同感,形成良好社会效应。二是以“星级文明户”带动家风建设;开展主题创建活动,通过文明家庭“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通过模范人物让优良价值观落地生花。三是以“骨干志愿者”助力乡村发展。采取群众文化需求“点单”,文化志愿服务队“接单”的模式,坚持以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补给。
 
  做好“特色产业”。发挥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打造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乡村品牌文化。一是深挖乡村文化资源。既要探索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自然风光等物质文化,又要挖掘民族节庆、传统民俗、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二是释放乡村文化魅力。对汲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立足自然禀赋和区域特色上下功夫,不断丰富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三是构建多元共建格局。坚持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加盟,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农业、商业、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将乡村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文以载道,乘风化人。乡村文化振兴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是一项绵绵用功的“潜绩”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顺势而为,又要因地制宜,更要以求真务实的价值品格、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担当奋进的追梦姿态,让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在中国广袤的丰饶大地上铺展出多彩画卷。(作者:四川省中江县沈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