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何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特殊办理规则的重大推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谢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振兴多彩蓝图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振兴多彩蓝图
  ——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国家强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重要内容与关键支撑。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4个主要阶段。《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最新时期的开始。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农民。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亿万农民,建设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满足农民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鼓励农民参与、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保持自下而上的建设势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项目上下功夫。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要留住乡愁,多一味“人情味”。乡愁是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寄托,中国的乡村是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而形成的人口聚集,在一代代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村落拥有各自独具特色的风格习俗和深厚且璀璨的底蕴气质,要使不同的村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具当地特色,要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构建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和安居乐业的乡村聚落文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坚持“两山论”。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保留原始自然风味,不可以打着乡村建设的旗号对当地环境进行破坏,要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坚持自然资源保护,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开展区域绿地建设,打造尺度宜人的聚落空间结构及丰富的乡村景观风貌。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完善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完善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提高了农民话语权,释放了广大农民参与热情,打通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充分尊重和保护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拓展乡村经济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满足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顺应乡村发展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齐步走,注重保护特色、体现特色,既监管统筹,又重点发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我国从南到北,自然禀赋条件各异,发展水平不同,乡村经济文化各有千秋,乡村振兴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乡村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乡风培育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满不满意是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唯一答案。(作者: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