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胡代林:根治基层负担“层层加码”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开始,“基层减负”已连续三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样的问题反复强调,一方面彰显了国家持续为基层减负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了此项工作积弊之久,根治之难。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中央出台《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开出“药方”,推动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少数地区“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收效甚微,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不仅无法实现“减”的要求,还直接“负”了基层的期待。
 
  治沉疴尤需下猛药。困扰基层的材料、表格、会议等都是由事项衍生而来的附加品,要彻底根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灶,就要从事项的源头出发,科学划分事权。在此方面,不少地区进行了有益探索:厦门市制定村居有关权责事项“六张清单”,明确了村、社区工作事项的准入制度,推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同比下降53%,为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履责确定了行动指南。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才能消除权责不清的痛点,破解权小责大的难题,才能从源头上打破多头管理的局面,刹住层层摊派、责任转嫁的歪风。
 
  信息时代,大数据成了“香饽饽”,值得警惕的是,少数智慧云平台可能成为形式主义的摇篮,既增加工作负担又造成资源虚耗。减负减负,“减”字为要,要避免“数据赋能”变“数据包袱”,就要在夯实基础数据的同时建强数字底座,加快推进数据的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做到能简则简,应减尽减。在开发平台系统时,充分考量数据采集、流通的应用场景、规模、对象等要素要求,统筹管理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调用的服务便利。同时,还要科学规划应用模块,让事项在系统流转、数据跑路中自然留痕,避免人为留痕,事后留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着复杂的现实和历史成因,唯有自上而下转思想、转作风,才能彻底扫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切实把心思花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实功实效上。上级部门要常接地气,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听基层干部的呼声,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着想,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理解基层难处。各级政府要树立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激发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走形式的人无利可图,让愿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地基,基层干部是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箩筐不怕沉,扁担就一根”,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基层治理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当基层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基层减负就真正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作者:四川省中江县 胡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