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胡代林:“三下乡”要贴近百姓生活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要下好“及时雨”,弥补群众知识盲点。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智媒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渠道,每当出现社会热点事件,谣言就会出现,且传播速度很快。譬如,疫情防控期间,本是正常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醒,结果被过度解读带来不必要的恐慌。正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认识能力不足,才会出现在接受信息时不加选择或没有能力选择。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科普工作队伍就必须来一场“及时雨”,浇灭谣言烈焰,火速抢占舆论制高点,弥补百姓生活知识盲点,在帮助大众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能使网民的防谣意识得到加强,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三下乡”工作要久久为功,创造效益最大化。科普宣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民生工程,必须筑牢阵地,做好久久为功的规划。人员聚集区域、科技资源汇聚场所、主题鲜明的场馆等都是推广科普工作的最佳阵地。聚焦重点人群,从娃娃抓起,实现多层次全民科普。只要人和物零距离接触,受众广,影响大,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科普工作模式,内容实,样式多,形成园、校、馆相得益彰的科普工作格局,就可以创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亮点。当务之急是盘活用好这些资源,真正做细做实,才能实现有为有效,亮点纷呈。
 
  “三下乡”工作要全覆盖,让偏远群众同样受益。散居在边远山区的村湾居民,是科普阳光难以照射的角落,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往往容易受骗,因此科普应全覆盖不落一人。科技知识在这些群体面前似乎神秘莫测,不是“高大上”就是“精尖深”,这就是科普工作面临的难题。如何突破?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练就一身入乡随俗做好宣讲的本领,进村入户,上门科普,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科普、科普为民”的服务理念。譬如,科技带头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行走田间地头,送科技到家门,一走就是数十年,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几百期,培训农民达万余人次。科技兴农游击战术,帮助乡村振兴, 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三下乡”工作讲究“深入浅出”,但当好这个“翻译官”并不容易。让更多普通人明白日常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天用百分之一的时间思考,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会小有成所成。(作者:四川省中江县 胡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