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何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特殊办理规则的重大推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朱金贵: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鲜活、富有生命力,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文化课题。非遗是时间的种子,需要植根土壤,开枝散叶。非遗也只有用起来才能释放活力,如此才能吸引群众的关注进而散发魅力。一个系统、完整的保护过程是非遗传承必不可少的,“生产性保护”、“恢复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理念都力求让非遗在发展过程中不失自身特色,真正做到从民间来,到民间去。非遗地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要保持原汁原味、原腔原调,更要留住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文化之脉,不能只有空空的文化外壳。同时,非遗传承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文化产品只有在欣赏、接受、使用、分享的过程中才能重获新生,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和大众审美结合起来,和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和科技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经久不衰,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研学”、“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都是依靠融合发展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与创新同步升级,促进非遗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迅速生长,人们主动探求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意愿愈发强烈,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于是自觉地开启了寻根之旅。“活于民间、死于庙堂”,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共识。在民间,非遗与当地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遗丰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又能促进非遗的发展。但是只有当地人了解、保护非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非遗走出原来狭窄的圈层,进入大众的视野,被社会接受并喜爱,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一环,“见人见物见生活”,是目前非遗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焦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其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散发活力。同时人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非遗文化已不是它诞生之初的样子。非遗在传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就势必会不断调整自身,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会烙印在它的身上。同样的道理,在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必然会留下这个时代独有的印记。非遗在它出现的时代都是走在潮流的最前线,但现在人们见到的非遗文化却早已更变了模样。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导致非遗文化依附的生存土壤始终是动态的。在这种情况下,非遗要传承就要学会适应,主动或者被动的去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变化中的环境始终保持一致。非遗从来都无法也无需一直保存出生时的样貌,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遗文化就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核。以《非常传奇》第三季中的节目为例:水墨画在纸笔绘画的时代只能以静态平面地方式呈现,但是有了新型墨水配方后,水中作画使画面富有灵动之美,再配合舞台上的光影投屏,3D世界的立体感令人拍案叫绝。网友对于这种创新尝试的效果,也是大加赞叹。同样寻求创新突破的还有华佗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是古老养生功法,似乎与年轻人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传承人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主动寻求创新,将五禽戏的功法编撰成适合年轻人的舞蹈和操课形式,让年轻化的五禽戏可以被更多的人认识并喜欢。
 
  如何让非遗实现创新呢?答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融入人们生活的切入点,让人们习惯并认可非遗的社会价值。任何时代,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的生活根本,只有在日常生活层面融入大众,才可能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当代社会性价值转型。当然,融合了当代时尚潮流元素或者赋予其当代社会价值,非遗文化也就拥有了当下时代独有的烙印,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古老遗产。这一辈的非遗传承人有意愿努力,有科技支撑,有政策扶持,恰逢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个占尽优势的时代,可以为非遗创新和实现社会化价值保驾护航。非遗只有实现了和当代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目标,打上了当今时代的烙印,才有可能迎来更美好的前景。
 
  今日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并不只是想让非遗文化得到简单复刻、让古代文明的模样重现在当代人的视野。而是希望中华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彰显其魅力与价值,稳定、长远地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条深远无尽的道路,沿途留下的所有历史记忆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互相依存,二者并不矛盾。我们传承自古代的非遗,也是先辈一代代创新而来,而非遗在当代创新融合形成的新样貌,也将成为数百年后人们传承的文化。
 
  万木葱茏,向新而生。促进非遗传承保护的工作意义重大,对促进深入开展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旅游战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持续不断地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也必将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收获更丰硕的成果。(作者:贵州省六盘水市文物局 朱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