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徐瑞颖)“法官,这钱是我和媳妇当初一起凑了借给潘某的,看她当时实在困难,心一软就借了。谁能想到……现在我媳妇生病躺在医院里,潘某她不但不还钱,态度也很敷衍,真是寒了心啊!”电话里,赵大哥的语气充满了焦急与无奈。
如今妻子重病住院,一笔关乎治病的救命钱却迟迟无法要回,昔日的善意之举陷入了僵局,赵大哥一边照顾卧床的妻子,一边为拖欠多年的债务奔波,让他分身乏术,倍感压力。
“移动窗口”迈出一步,为病榻前的焦急与寒心送去司法速度
“救命的钱,一天也拖不起!您来不了,我们就去医院给你立案。”一句坚定的承诺,让赵大哥悬着的心放松下来。当天下午,法官便带着相关材料前往医院。
在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病房里,赵大哥一边为妻子擦拭手臂,一边向法官吐露苦水,同时立案程序也在病榻旁悄然启动。法官高效地核实了赵大哥夫妻共同出借的关键证据材料,并耐心指导赵大哥填写表格,没有繁琐的流程,没有漫长的等待,立案材料在病榻旁一张张填写,材料一页页核验。立案庭的“窗口”功能,在这一刻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化作了贴近群众的实际行动。
从“立案”到“解纷”,速度抚平“寒心”
立案仅是起点,化解矛盾才是关键。此案的关键不仅在于快速立案,更在于实质性地化解矛盾,挽回那份被辜负的善意。承办法官当场联系了被告潘某,希望能来医院看望一下对方的情况。在医院,法官在明晰法律关系的同时,向潘某郑重告知了赵大哥妻子卧病在床、等钱救急的实际情况。
“老赵夫妻俩当年体谅你,现在他家遇到这么大的难处,咱们更得将心比心。”法官的一席话,触动了潘某。她回想起当初借款的情分,深感愧疚,当即承诺一周内必定凑齐欠款,解决赵大哥的燃眉之急。
从接到求助电话,到上门立案,再到促成还款承诺,法院用高效的行动回应了群众的急难愁盼。赵大哥紧紧握住病床上妻子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这下好了,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能落地了,有钱治病了!”
司法为民的“新速度”,关键时刻多走一步
“没想到法院能到医院来立案,真是雪中送炭!”赵大
哥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当“有案马上立”的效率与“有难马上办”的担当相结合,当立案窗口从法庭“移动”到群众的身边,司法为民便从承诺化为了主动向前的一步。这窗口“移动”的一小步,正是司法为民迈出的一大步,法官多走一步,群众的急难愁盼便少一分。
供稿:吉林省汪清林区基层法院立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