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吉林长白县法院开展庆国庆及中秋徒步+知识竞赛活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社会 > » 正文

我的画成真了!——“分段抚养”守护“完整的爱”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许星星)“我有教师资格证、精算师证、会计证、营养师证,能好好辅导孩子,孩子该跟着我”
 
    “有证有什么用?你能接送孩子吗?能给孩子做饭吗?能照顾好他吗”
 
    ……
 
    一场离婚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室里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婚姻走到尽头,抚养权成争议焦点
 
    王某(女)与杨某(男)于2016年5月登记结婚,2017年10月迎来了儿子的出生。因杨某工作繁忙,常年专注于职场事务,育儿的重担几乎全压在王某和王某母亲肩上。从半夜喂奶、哄睡,到日常接送上学、辅导作业,每一件事都由母女俩悉心照料。随着时间推移,王某对杨某的不满渐渐累积,杨某不仅极少参与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更是一言不合就发脾气,随之而来的便是长时间的冷战。看着眼前冷漠的丈夫以及独自承担的育儿压力,王某终于下定决心,一纸诉状将杨某告到法院,请求判决解除婚姻关系,儿子由自己抚养。
 
    一幅画唤醒初心,法官巧解情绪僵局
 
    接收案件后,法官仔细审阅王某提交的证据与杨某的答辩状,很快明确了双方核心争议在孩子抚养权上。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法官将二人约至法院先行调解。
 
    调解伊始,杨某便向法官出示多本证书,以证明自己的收入能力,并坚定表达“我要孩子”的强烈意愿。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王某的情绪,多年全职照顾孩子的辛酸涌上心头,一边哭泣一边质问:“孩子半夜吃奶时你在哪儿?孩子生病时你在哪儿?孩子学校有活动时你又在哪儿?你凭什么和我争孩子!”
 
    王某的三连问让杨某一时语塞,但态度依然强硬:“我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吗?我也关心孩子!”眼看二人情绪愈发激动,法官没有说话,而是从卷宗里抽出一张略显褶皱的画纸放在两人面前——正是杨某此前提交的证据,孩子在学校的美术作业。
 
    画纸上,一家三口手牵手躺在翠绿的草地,阳光下每一张笑脸都洋溢着幸福,标题《我们永远在一起》用彩笔写得格外认真,右下角还有杨某的签名。“这是孩子上次让我签的,我……”杨某的声音突然哽咽,王某也盯着画里的“一家人”,慢慢别过脸擦了擦眼角。调解室里的火药味,被这幅稚嫩的画悄悄压了下去。
 
    法官询问画中描绘的场景是否真的发生过,二人同时摇了摇头。孩子心中最朴素的渴望,最向往的亲子时光,让二人陷入了沉默。法官深知,夫妻俩虽在育儿上各有不足,但对孩子的爱无比真挚,硬把抚养权判给一方,另一方必然难以接受,更会让孩子错失一半的爱。
 
    定制“分段抚养”方案,让爱不再缺席
 
    见二人都已冷静下来,法官结合双方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王某平时打零工,时间灵活,既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也熟悉孩子的饮食、作息习惯;杨某虽工作日繁忙,但周末时间相对充裕,且具备专业知识,能在周末为孩子辅导功课。
 
    不如试试“工作日+周末”的分段抚养?法官提出一个不一样的方案:“孩子周一到周五跟着妈妈生活,周五放学后到周日由爸爸接回照料,这样你俩都能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能同时拥有父爱和母爱,这不比争来争去更好!”
 
    这番话说到了两人的心坎里。看着眼前为孩子切身着想的法官,再想起孩子渴望的眼神,王某和杨某终于放下了争执,认可了这个方案。随后,二人自愿签订了调解协议:解除婚姻关系,儿子由二人共同抚养,双方都享有探望权,也共同承担孩子的抚养费。
 
    司法温情护航,守住孩子的“完整爱”
 
    家事案件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孩子的利益始终是裁判的“最大标尺”。在这起案件中,白河林区基层法院跳出了传统抚养权裁判的单一模式,以“守护孩子成长”为出发点,用细致入微的司法智慧探索出家事调解的新路径。创新提出“分段抚养”方案,既让父母双方得以互补育儿中的短板,也呵护了孩子心中那个完整的“家”。而孩子笔下那幅《我们永远在一起》的画,更是为调解工作递来一份特别的指引——无论婚姻走向何方,孩子对“完整的爱”的期盼,都不应被忽略。未来,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将继续以更灵活、更有温度的司法举措,为破碎的家庭搭建“爱的桥梁”,让每一份亲子深情不被辜负,让司法的温暖真正浸润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供稿: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综合审判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