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迪丽努尔 赛迪古丽)“法官同志,这一趟没白跑!站在自家地头一看,心里就透亮了,该给老王的钱,咱认!”近日,在新疆岳普湖县某村的田埂上,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当事人张某(化名)握着法官的手感慨道。这一幕,源于岳普湖县人民法院一次成功的“现场勘查+即时调解”。
此前,张某与王某(化名)因土地承包权益归属产生激烈争执,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一方当事人依法申请对涉案土地进行司法鉴定。为查明事实真相、保障鉴定准确性,为了从源头化解矛盾,承办法官没有局限于“坐堂问案”,而是决定将工作现场搬到田间地头。法官迅速组织专业鉴定机构人员及双方当事人,一同前往争议地块进行实地勘查。
“现场”成了最好的调解室。在涉案土地旁,法官、鉴定人员与当事人围站在一起。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引导理性表达;鉴定人员则手持图纸、仪器,一边仔细测量核对,一边从专业角度清晰解释地块划分、权属界定的依据。“您看,根据图纸和实际丈量,这块地的四至范围确实是……”鉴定人员指着现场耐心讲解,用“看得见”的证据说话。
法官敏锐捕捉到勘查过程中双方态度细微变化——实地查看让模糊的争议变得具体,专业的释明消除了部分误解。抓住这一契机,法官果断“趁热打铁”,就地展开调解工作。他结合现场勘查结果,从法律法规出发,分析利弊;同时,设身处地讲情理、算“经济账”和“时间账”,指出诉讼不仅耗时耗力、成本高,还可能引发长期纠纷;而和解则能快速解决问题、节省开支,是互利共赢的选择。
起初,双方仍各执一词,情绪激动。法官沉着冷静,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鉴定人员也从旁辅助,解答专业疑问,进一步厘清事实。在法官情理法交融的疏导和鉴定人员专业客观的分析下,现场紧张气氛逐渐缓和,当事人的心结被一点点解开。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一场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鉴定和诉讼,在争议发生的田间地头画上了圆满句号。张某与王某当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并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王某应得的承包权益得到确认和保障,张某也心服口服。从申请鉴定到成功和解,整个过程高效流畅。
岳普湖县人民法院此次“勘查+调解”的成功实践,是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生动写照。通过把法庭搬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证据“说话”、让事实“现身”,不仅高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有效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新疆岳普湖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