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朋友欠钱起纠纷 温情调解护情谊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社会 > » 正文

味蕾夏至面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味蕾夏至面
    散文(朱玉富)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家乡济南市钢城区艾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食俗,因家乡人好吃面食的讲究,所以面条的吃法也多,或荤或素的炸酱面、鲜香味美的打卤面等,不过,老家的二伏面最讲究的是麻酱凉面,面条出锅后用凉水过几遍,俗称“过水儿面”。大热天的吃什么最舒服?那当然是凉面。蒸好的细细的面条,再在开水中煮一会,捞出用香油拌过,等面凉后吃,筋道又香滑。佐料可选择麻辣、葱油、蒜香,或鲜香味美的卤子等。
 
    “伏”,是指“藏伏”,也就是“避暑”之意。过去生活贫苦,人们度过伏天的办法,无非是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再应着时令为自己找点口福。虽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这些已经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不过,老习俗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是值得我们现今借鉴学习的。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到了夏至节气,天已经很热了,庄稼人又正处在“酷夏”时期,秋季农作物的锄草、喷药、追肥哪一样都不轻松。尽管这样,我家在夏至这天中午,一定要吃夏至面。父亲常说:“要想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就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一天,再忙也马虎不得!于是,为了这顿夏至面,父母那天起床特别早,挑水、揣面、擀面,备卤子,以便中午不误吃面。
 
    临近中午,别人家还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干活,母亲便向家里走去。有人问:“今天怎么收工这么早?”母亲便郑重地说:“今天是夏至,要赶早回家做面吃!”
 
    到家后,母亲把早上准备好的芹菜切成丁,黄瓜切成丝,将只有鸡蛋大小的肉块儿剁碎,加入葱末、姜末、大酱放在油锅里爆炒,快熟时倒入勾好的粉舕,做成炸酱。父亲则忙着帮母亲烧水、劈柴。
 
    说来奇怪,笨拙的父亲做别的饭不行,烧火劈柴却有一手,五大三粗的他也许是因为力气大,把木头劈的顺条顺溜的,灶下的火苗早已把凉水烧的沸腾。
 
    炸酱、面条都准备好了,父亲也把水烧开了。这时,母亲端出刚刚擀好的面条将其下入锅中,煮熟后捞到水盆里。水是刚从井里打出来的,透着凉气儿,面条在水里一过,不但清凉爽口,而且更加筯道,再浇上飘着肉香的炸酱……呀!那滋味,想想就会让人流口水。
 
    我平时是不爱吃炸酱面的,但夏至面是我的最爱,比过年吃饺子都香。父母这段时间割小麦、种玉米、插地瓜秧、锄地、施肥,起早贪黑地忙,理应吃得好,而不懂事的我,吃得比父亲还多,母亲笑我贪吃,父亲却说:“只要孩子想吃,多吃点儿没啥,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说着就把碗里剩下的都倒给了我,自己则拿出地瓜面煎饼就着咸菜吃。
 
    我忘不了父亲看我狼吞虎咽吃夏至面时的情景,他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上露出的憨厚表情像用锋利的小刀在树上刻下的一个符号似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后来,农村生活好了,开始机械化种地,“三夏”也不忙了。夏至还是年年过,夏至面还是年年吃,虽然菜多了,肉也多了,配料和调料丰富了,但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不是面不好吃,而是那样的面成为了家常便饭。
 
    又是一年夏至到,节日年年有,故人已驾鹤,这更让我怀念小时候母亲擀的夏至面,因为我已经三十几年没吃上了,而且永远也吃不上了母亲擀的面条了……此情成追忆,只时已惘然。
 
    作者:朱玉富,山东济南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