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在孟子故里邹城,一场以“公益诉讼”为笔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山东省邹城市检察院打造的“益心筑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将儒家“民本”思想融入司法实践,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万家灯火与千年文脉,让“邹鲁风范”焕发新时代光彩。
民生安全“有保障”
“3·15放心消费邹鲁行”活动现场,检察官们手持宣传册,向大爷大妈讲解如何辨别“山寨货”:“包装上没SC编码的,咱可别买。”针对公益诉讼案件多发领域向群众普法,手把手教群众辨别假货,“益心”守护消费安全,这种“接地气”的普法方式赢得群众点赞。
为巩固安全生产环境,邹城市检察院与市应急管理局共同签订《关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检察+应急”协作机制。自主研发创建的“餐饮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法律监督模型”,在最高检模型管理平台法律监督模型库上架,发现相关行业消防安全隐患数据,并成案,督促整改消防隐患,“益心”守护生产安全。餐饮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隐患类案监督案例荣获山东省委政法委2024年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优秀案例、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典型案例。
针对非法占用耕地情况,该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复垦复耕耕地13余亩;在济宁市率先推行服务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制度,聘任16名乡村振兴检察联络员,把优质的检察产品及时、高效地送到农民手中,实现检察机关司法供给与农民群众法律需求的精准对接,“益心”守护粮农安全。
司法关怀“有温度”
近日,在城区的盲道上,一场“让路于民”的暖心行动正在展开。该院检察官发现城区多处盲道存在被电动自行车占用、地砖破损等问题,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全市无障碍设施大排查。短短一个月,困扰视障人士的“断头路”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安心道”。“以前,走着走着就被停在盲道上的电动自行车挡住,现在可算顺畅了。”视障市民王先生摸着整改的盲道感慨道。该院与市残联建立“检察公益诉讼+残联协作”工作机制,聚焦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教育、社会保障、康复等重点领域,联合残联、税务部门为残疾人追缴就业保障金,助力残疾人“有岗有位”。
该院与市总工会会签《关于建立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打造“检察+部门联动+听证”办案模式,与工会携手整治“欠薪顽疾”,为14名农民工讨回60余万元辛苦钱。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举行散葬烈士集中迁葬仪式,让辖区内登记在册的23位散葬在外烈士“回家”;推进划定邹城市烈士陵园保护范围,并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助力推进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标识的统一使用,更加直观地向社会公众展示烈士纪念设施的名称、保护级别、批准设立单位等基本信息。
绿水青山“有守护”
孟子湖畔,一尾尾鱼苗跃入碧波—— 这是高某某、李某某因非法电鱼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增殖放流的一幕。邹城市检察院创新“刑民同步”机制,让破坏者变修复者,放流青鱼、草鱼、鲢鱼等鱼苗,对受损水域生态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生态损失得以挽回。
针对辖区东部地区多个镇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擅自挖掘自备井、非法取用地下水等情况,检察官化身“水卫士”,联合市水务局推动封井行动与再生水利用双管齐下,立案查处违法取水案件4件、封停自备井19眼,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工作,置换地下水源,累计压减置换地下水480余万立方米,强化水资源保护工作。水务局工作人员坦言:“检察建议不是‘纸上文章’,是真刀真枪的整改令!”
千年文脉“有传承”
孟府古柏苍翠,碑刻静立,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专属身份证”—— 名称、树龄、责任人一目了然。孟府里400岁的古柏都挂上了“专属身份证”,二维码一扫,养护责任人信息即刻跳转……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站入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府”,用磋商、检察听证等柔性手段,为350余株古树、270余座碑刻筑牢“保护网”。
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四山摩崖”石刻偷拓和明鲁王墓、汉鲁王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法探墓保护不力等问题,依法向市文旅局、相关镇(街)制发检察建议,开展文物保护“回头看”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对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情况再跟进、再监督。该院联合文旅部门启动“文物保卫战”,利用无人机巡查,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让千年遗迹“活”在当下。
从市井烟火到山河远阔,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到文化根脉传承,“益心筑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正以法治之笔,书写“民之所盼,检之所向”的邹城答案。正如邹城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弘所言:“公益诉讼不是冰冷的案子,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守护。”(山东省邹城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