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王成:数字法治如何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王成:数字法治如何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枣庄“农农e链”:数字法治如何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当1080亩土地通过数字凭证获得银行授信,当550万元贷款实现“零不良”,当纠纷化解周期缩短60%……山东枣庄这个全国首创的数字化农村产权平台,正在用法治与技术的“双螺旋结构”,破解乡村振兴中最难啃的产权融资硬骨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枣庄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必须法治先行。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确权难”“融资难”“风控难”,本质上都是制度供给不足的体现。而“农农e链”平台的突破性在于,它用数字化手段重构了农村产权流转的法治基础。
 
    看那“三阶数字凭证”的巧思——从确权凭证到流转合约再到资产锁定,不仅实现了“非标资源”向“标准资产”的华丽转身,更构建起具有法律效力的数字信用体系。这种将区块链技术与法律凭证相结合的创新,让4278亩土地真正成为可抵押、可交易的“活资产”,堪称农村产权制度的"破冰之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风险防控的“双保险”设计。资产锁定机制防范了“一女多嫁”,收益权质押登记确保了银行优先受偿,这种“技术+制度”的双重保障,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零不良率的成绩单,打破了农村金融“高风险”的魔咒。
 
    在纠纷化解环节,平台展现的法治智慧同样令人赞叹。调解前置的“灭火器”、赋强公证的“定心丸”、资产重组的“缓冲带”,这套组合拳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留足了发展空间。特别是“资产包平移”的设计,避免触及承包经营权红线,彰显了对农民权益的深层保护。
 
    平台的协同效应同样可圈可点。当10家金融机构的系统完成直连,当司法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这种“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变革,正是“放管服”改革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深度实践。
 
    枣庄的探索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法治新基建”;其二,数字技术只有与法治融合才能释放最大效能;其三,农村改革必须坚持权益保护与市场激活并重。正如当地金融负责人所言,这套模式既激活了“沉睡资产”,更筑牢了“风险防火墙”。
 
    当越来越多的“农农e单”变成真金白银,当数字化产权凭证走进更多田间地头,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农村生产要素的“法治化觉醒”。这不仅是金融创新的胜利,更是法治中国建设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精彩注脚。(作者:王成,山东省枣庄市司法局法治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