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要打官司,没想到几句话钱就要回来了!”
六年欠款,半日调解秒到账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思文)“叮!”微信到账提示音响起时,杨某的手里还攥着那份没来得及提交的证据材料。看着屏幕上“3000元”的数字,他在调解室里怔怔地站了好久才缓过神。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起拖了6年的借贷纠纷,没开庭就解决了。
时间倒回2019年,张某一句“我急用,过几天就还你”,通过微信向杨某借款3000元。几年过去了,当初的承诺成了泡影,张某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昔日朋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杨某带着起诉材料走进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心里早做好了“打官司、等执行”的漫长准备。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并未按普通流程排期开庭。“涉案金额虽小,可情谊重啊!一旦开庭,就算判了,若被告不主动还,原告还得跑执行,费时费力不说,俩人感情也断了,还浪费司法资源。”法官心里盘算着,决定先行调解,第一时间给张某打去了电话。
起初,张某态度消极:“法官,我真没钱,催也没用啊。”法官没急着反驳,先摆法律事实:“转账记录就是证据,真走到诉讼程序,你不仅要还本金,还得负担诉讼费用,反而会增加额外负担。案件现在在先行调解阶段,如果你能及时给上,还可以免去诉讼费。”一听到“额外负担,免诉讼费”,张某的语气松了些,坦言“是周转困难,不是故意不还”。
机会来了。法官话锋一转,聊起了“人情账”:“当初杨某是看在朋友情分帮你,这钱拖了6年,你要是他,心里急不急?现在把钱还了,不用走流程,你们还能留份情,不比对簿公堂强?”
这番话点醒了张某,挂电话没多久,张某就通过微信转账将3000元欠款全部还清。杨某收到钱后直接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从立案到撤诉,仅用半天时间,没有庭审记录,没有执行文书,只有两通电话和一场心平气和的沟通。
“本以为要打官司、等执行,没想到法官几句话就让张某直接还钱,省了我来回跑的时间,也没伤了和气。”杨某的感慨,道出了这起“小案件”的“大价值”。对当事人来说,少跑一次腿、少等一天,就是最实在的便利;于法院而言,不占用庭审、执行等司法资源,用最低成本化解纠纷,是效率的体现;更难得的是,司法调解没让朋友变成“仇人”,守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简单走程序容易,但矛盾未必能真正化解。”承办法官的话,道出了基层审判工作的关键。在这些看似标的不大的“小案”背后,恰恰连着群众最直接的获得感。也正因如此,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始终秉持“小案不简办”的理念,拒绝就案办案、一判了之,而是选择用更灵活的调解、更温暖的沟通,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开庭前、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是司法效率的提升,更为了守护好基层社会的那份和谐与温情。
供稿: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