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王静)一桩延续多年的婚姻纠纷,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及镇司法所、村委会调解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终得妥善化解。
时间回溯至2007年,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婚姻登记中心的结婚证,见证了原被告婚姻的起点;同年热闹的结婚仪式上,亲友的祝福声里,藏着两人对未来的憧憬;岁月流转,一双儿女的降生为家庭添了柔情,让这份牵挂更添重量。可柴米油盐的琐碎,渐渐磨出了裂痕,婚姻存续期间,家庭琐事的处理不当像颗颗沙砾,慢慢硌硬了彼此的心,夫妻矛盾日渐加深。
2023年7月,原告第一次走进法院,递上了离婚诉状。或许是念及多年情分,或许是放不下一双儿女,最终选择了撤诉。但裂痕未愈,心结难消。2024年4月,原告再次起诉离婚,法院综合考量家庭情况,尤其是考虑到未成年儿子的成长需求以及被告情绪失控,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盼两人能珍惜机会、修复关系。然而,矛盾的坚冰并未因判决而消融。2025年5月,原告第三次站在法院门口,提起离婚诉讼。
承办法官接到案件后,便敏锐察觉到这起案件的特殊性——三次诉讼背后,是多年积怨的爆发,是被告难以抑制的愤怒,一旦处理不好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深知“单打独斗难破局”,承办法官从案件实际出发,第一时间联合镇司法所、村委会,共同组成调解力量,力求将纠纷妥善化解。没有多余的寒暄,法官摊开案卷,梳理着关键结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破解被告的不满和意见,镇司法所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则从村情出发针对性提出调解策略。调解人员深知肩头的分量,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纠纷,力争案结事了。他们顶着烈日,一次次往村里跑,在被告家里,听他叹生活的难与怨;与原告对话,听她细数积压的情绪。
“做父母的,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从结婚到盖房、养娃,哪一步不是俩人一块扛过来的?”承办法官把话摊开在桌面上,既讲法律的边界,也提亲情的温度。一次次上门,一回回长谈,只为在尖锐的矛盾里,寻一丝转圜的可能。终于,经过现场的谈心、谈话,双方紧绷的脸渐渐松弛。那些曾让他们剑拔弩张的分歧,在“为了孩子”、“念及过往”、“一别两宽”的共识里慢慢化解,最终就离婚达成了调解协议。
这场持续三年、历经三次诉讼的婚姻纠纷,终在常宁法庭团队及镇司法所、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落下帷幕。(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