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奶
事往事悠悠(朱玉富)
一个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科技瞬息万变和事物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繁华的都市和寂静的乡村,都无法回避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的存在与淘汰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三鹿毒奶粉事件导致30万“大头娃”和“结石宝宝”案件的发生,让塑形、注重形体的女人开始审视自己。“母乳喂养”又被人们重新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让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的乡村一景:喂奶、借奶。
我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正值生产队按工分吃饭的时候,也是集体大呼隆的最后几年,也是最没生产效率的几年。虽没效率,但大伙膘在一起干活的制度却很严;早上准时出工,晚上听哨子放工,违制度者不仅扣工分扣口粮,还有可能跟政治挂钩。这样,就苦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婴儿。如果碰上割豆子就要男女劳力齐上阵,天蒙蒙亮时就要出工,说是借着夜间露水的潮乎,豆子不容易炸。割谷子时,挑谷子的人不能在路上歇气,一歇气就掉谷粒子,必须双肩并用一鼓作气从田地里挑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据说二哥刚下学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只会使用右肩膀挑担,为了多挣工分挑谷子和豆子,学会了使用左肩膀,往往一个季节下来,二哥的脖子和肩膀磨的衣肉模糊。因那时没有手表,只能看中午太阳晒到头顶时就收工,晚上摸黑才回家,吃奶的孩子把村子都哭翻天了!那时没有奶粉买,也买不起奶粉,只能母乳喂养。于是,家里有不能下地干活的老人,便在一天当中两次将孩子背到田间地头让家庭妇女给孩子喂奶。乡风淳朴,老幼为尊,而喂奶恰恰老幼结合,再严格的制度也会在他们面前妥协。上午大概十点左右,下午在四点左右,就会从村子里陆续走出一些蹒跚老人,他们打着油纸伞或戴着草帽,惦着小脚、佝偻的背上驼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顺着蜿蜒的田间小路,朝生产队干活的地方走去。听到孩子的哭声;正在埋头干活的小媳妇立即竖起耳朵听,伸了脖子看,不管是自家和邻居的孩子,如果听到或看到有老人、娃娃来,立马扔下手里的活,去沟沟里洗洗手,毫无顾忌地揉揉胸,准备喂奶,因长时间的积攒,奶水在怀里涨得乳房生疼,女人称为涨奶。这时,队长往往便直了脖子叫喊:“不要离得那么远,要抓紧时间解决喂奶问题?不想扣工分就快点啊!”喊归喊,却没人理他,女人们反而嘻嘻哈哈地全都歇了活,连那些没有奶孩子的女人,也都坐在田埂地头借此休息一会。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当然跟着沾光,撒了欢地跳到沟塘里洗澡,到偃边找豆荚或扑蚂蚱。刚生孩子的小媳妇害羞,不愿在人堆前敞怀喂奶,而是挪开一截距离,背对着大伙,一边喂奶一边和孩子呢喃着什么。而她的婆婆,就那么站在身后,替母子俩打着伞,遮挡着阳光和不远处男人们斜眼飘来的热辣辣目光。
在喂奶的队伍里可不光是婆婆,也有小媳妇的公公,而这样的人家八成是没了婆婆或婆婆卧床不起。公公背孩子来向媳妇喂奶,尴尬么、难为情?一点都不。如果媳妇和儿子在一起干活,那儿子就会老远的奔过去接过孩子,喂完了奶再送到父亲手里;儿子担当起二传手的角色。而男劳力和女劳力往往都是分开干着不同的活,儿子不在,也没关系,那老公公就将长长的伞柄插在土里,将孩子递过去,转身下到沟里假装看天或拔猪草啥的,一是回避,二是在儿媳妇面前表现传统正经。这边,小媳妇喂完了,也不叫公公,而是高高举着孩子喊:“哎!孩子吃饱了!”那边,老头子心领神会地上得岸来,一根绳子捆了一把猪草,说:“狗蛋,走了,我们回家喂猪喽……”
那时候,乡下人的碗里依然稀稀拉拉,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营养,孩子吃的奶水也就难免寡淡无味,常常有孩子在女人怀里吃着吃着就哇哇大哭起来。那是奶水不足和太稀的原因,奶水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的需求。这时,孩子的母亲和奶奶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把无奈和愁苦的眼神投向无望的田野,那种痛苦和无奈的神情迅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有人便低下头叹息,有人开始骂娘。当然,也会有奶水不错的女人冲这边叫道:“柱子、狗蛋、石头,过来,你干娘这边还有……”于是,自称干娘的女人怀里就多了两个大大的脑袋。其实,她未必是孩子的干娘,但往往这样吃过几次,那叫柱子、狗蛋、石头的孩子便真喊起了干娘来。
现如今,农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分田到户、新农村新建设、农村城市化进展,没了大呼隆的生产队,也没了多少母乳喂养,更没喂奶、讨奶这一说。城里女人不给孩子喂母乳,据说是为了窈窕和健美;保持身段和谐美。而农村女人也不给孩子喂母乳,却是因为外出打工挣钱养家。除了清闲的春节,一年里,村子里很少看见年轻的媳妇怀里抱着孩子。她们往往在孩子一落地,月子一满,就天南海北地出门打工去了,家里依然是老人们在伺养着孩子。老人们不可能再背着孩子去天南海北给孩子喂奶,他们只能用装在塑料口袋里和纸盒里的奶粉喂孙男孙女,他们拮据的手头往往左右着孩子的命运。这就是三鹿毒奶粉事件“大头娃娃”和“结石宝宝”诞生在经济相对贫乏的农村家庭的主要原因。
生活已经进入不用“讨奶、喂奶”的时代,可宝宝幸福和安全依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人乳“喂养和乞讨”?!加强食品安全是保障人生安全的屏障,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安全法》为婴幼儿食品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作者:朱玉富,山东济南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