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陕西泾阳法院走进老年大学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活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民生 > » 正文

河南新郑法院法理情并用维护劳动者权益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利 梁艳)近日,河南新郑法院通过法理情并用成功调解一起涉及“失独”外卖骑手劳动关系确认的案件,通过司法温情的守护令两位失去独子的老人得到一丝温暖,承办法官递到两位老人手中的这份调解书,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和慰藉。
 
    法的维度:在“不足”与“可能”间探寻
 
    2024年10月20日凌晨,河南省新郑市郑新快速路上,29岁的新郑市外卖骑手张某在暴雨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亡,留下了一对年迈的农村父母。张某的父母得知情况后悲痛万分,因张某与外卖平台之前劳动关系难确定,张某父母只能拿到保险公司赔偿的60万元保险金,张某父母认为儿子为外卖平台工作,要向外卖平台讨要个说法,遂将河南某外卖配送平台起诉到法院。
 
    该院承办法官梁艳收到案件了解情况后,发现两位老人提交的证据里仅有APP网约配送员协议、微信聊天记录、后台接单记录和保险保单详情等证据。按照传统的“三从属性”标准,认定劳动关系似乎遥不可及。张某虽受平台算法派单、时限考核,但拥有自主决定上下线及拒绝接单的权利;收入全靠订单提成,无底薪无社保;身着便服,自备电动车,与平台无直接组织关联。
 
    梁艳查询全国骑手劳动关系的有关案例,多数因证据不足被驳回,但也有通过调解实现合理补偿的先例。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237号指导性案例,为案件办理指明了方向,对平台企业或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与劳动者订立承揽、合作协议形式规避用工的,应根据用工事实,综合考虑劳动者对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的自主决定程度、劳动过程受管理控制程度等因素,依法作出相应认定。这让梁艳看到了在“不完全劳动关系”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梁艳主动咨询了算法专家,对平台后台数据进行了“算法审计”,发现暴雨当日凌晨,平台对张某连续派单11次,最短间隔仅98秒,且未触发“极端天气强制休息”机制,以及调度系统对骑手活动区域、在线时长、接单量等隐性要求。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平台在算法管理上的漏洞,也为后续调解提供了责任分担的关键依据。
 
    情的维度:失独父母的“法外诉求”
 
    在第一次庭审中,张某母亲全程在哭泣,张某父亲小声询问梁艳:“法官,如果劳动关系认不了,能不能让公司承认我娃是给他们干活时没的?”一句话让梁艳彻夜难免。让她意识到,法律之外,还有更深的情感需求等待满足。
 
    在调解的“二次确权”中,梁艳联想到“协同治理—权益保障基金”的思路,决定将调解作为“二次确权”的过程。通过让平台在补偿协议中承认“张某系在提供配送服务过程中因交通事故死亡”,并协助老两口申请商业人身意外保险。这样不仅为老两口争取到了经济补偿,更给了他们一个“名分”,让逝者得以安息。
 
    调解经过:把“可能”变成“可以”
 
    面对平台最初仅愿人道补偿8万元的态度,梁艳采取了证据、算法、共情三步调解策略。通过送达《算法管理说明义务告知书》、出具《派单强度与事故概率关联报告》、以及提醒平台案件可能引发的舆情风险,对调位置,情感共鸣,成功促使平台方愿意提高补偿金额。
 
    在调解过程中,梁艳安排平台区域负责人与老两口面对面,让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看到老两口时隔数月两鬓斑白、面容憔悴,平台方也深感同情,最终同意一次性补偿45万元,带上保险赔偿,共计105万,平台方还出具《服务证明》,协助老人申请民政“失独”补助。这一结果,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更彰显了人性的温暖。
 
    当张某父母眼含泪水拿到调解书的时候,这份调解书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和慰藉。最终,通过情理法三者并用调解结案。(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