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孙晴)“强制腾退”应该是执行法官面临的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走到强制腾退这一环节,势必双方矛盾冲突尖锐,无法调和,并且强制腾退程序繁琐,面临较大的对抗性风险,法院必须制定严谨、周密的预案防止意外发生。但是否“以硬碰硬”才是最好的执行手段?
当然,如果被执行人恶意对抗执行,执行法院必须拿出利器展现司法的权威性,但如果被执行人存在其他特殊情形,则需要通过执行法官“春风化雨”般的措施化解矛盾。柳河县人民法院近期执行一起强制腾退案件就是通过专业释明、耐心劝解、温情执行的手段,化解了一起难啃的“骨头案”。
案情简介:
申请执行人张某和被执行人李某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申请人申请拍卖房屋,最终由案外人王某竞买成功。法院通知被执行人李某限期腾退房屋,但李某拒不腾退,并声称法院如强制执行,将以性命相威胁。一方面竞买方要求法院抓紧交付房屋,一方面面对被执行人难以腾退的情形,执行压力颇大。经了解,李某同其丈夫共同居住,其丈夫常年瘫痪在床,双方均年事已高,强制腾退有较高的执行风险。
积极化解,疏导心结
为了化解被执行人的心结,执行法官同李某多次沟通、释明,抛开法官的身份,从一个晚辈、家人的角度同当事人建立起信任的桥梁。首先,告知其法院执行的合法性,强制腾退符合法律规定,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告知其法院处置被执行人唯一住房时会为其保留五到八年的房屋租金,保障其基本居住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并且,法院充分考虑李某及其老伴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将会以影响最小、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方式协助其搬家。从法理到情理,执行法官入情入理的劝解最终得到被执行人的认可。用李某的话说:“感谢法官的耐心地解释,我终于转过这个弯了!就当自己再搬一次家!”搬家当天,执行法官带着一些生活用品探望李某,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李某非常感动。就这样,剑拔弩张的执行现场变成了一副相互信任、充满温情的画面。
本案是执行工作的一个缩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强腾”到“搬家”展现了执行工作的艺术和魅力所在。执行工作并不因被冠以“强制执行”而变得“冰冷无情”,执行工作是为胜诉权利人兑现胜诉权益的保障,同时也是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寻求最佳解决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当执行法官将情感倾注在执行工作中时,你会看到法官的善意,会品味出“强制执行”中的温情!(柳河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