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贵州从江县“五举措”用活民族文化资源创新群众性双拥新格局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民生 > » 正文

贵州玉屏县康华社区:“三微”服务共建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姚茜)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四个安置点安置共有搬迁群众893户3639人(贫困户681户2785人,非贫困户212户854人)。近年来,平溪街道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管理服务,突出“五个三”深化“五个体系”建设,搭“五桥”建“五家”深入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作,通过“微工厂、微田园、微服务”共同创建搬迁群众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
 
  “微工厂”解决搬迁群众“钱袋子”
 
  包脚、编织、打钉......康华社区沪昆安置点藤椅编织厂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的编织着藤椅。为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平溪街道重点引进环保无污染、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入驻。为安置点不方便外出的妇女群众和弱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时间自由,特别适合需要接送小孩上下学的群众。编织厂现有员工80余人,工人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工序,每天可编织藤椅成品50余张,每月助群众增收2200余元。
 
  为保障“一户一就业”,社区还制定了就业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电话回访,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推荐搬迁群众到工业园区锦超服饰、安泰新能源、超胜精工等企业务工10余人;社区公益性岗位、“五员”提供就业岗位56个;开展挖掘机、电工、家政等就业技能培训30余次,并推荐群众就业50余人。社区还引导群众在安置点发展小超市、小餐馆,以小创业带动就近就业。
 
  “微田园”解决搬迁群众“菜篮子”
 
  初夏时节,正适合种植蔬菜。康华社区旁整齐划一的一片菜园子里搬迁群众正忙着栽种辣椒、玉米等时令蔬菜。上一季还未来得急吃的萝卜白菜已经开花只能移除作为土肥,种上新的蔬菜。这里原是一个占地20多亩的废弃场,被改造成27亩的微田园,共划分成576块20㎡左右的小块供搬迁群众种植。周边管护房、蓄水池、农具一应俱全,群众采取间作、套种、轮作技术,多层次、多作物立体种植,一小块菜园里种植了多种蔬菜,可供一家4口的日常餐桌需求,吃不完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售,还能增加群众收入,彻底解决搬迁户“菜篮子”问题。
 
  “微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生活上的“疑难杂症”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与服务,关键点在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活、工作方式的融入问题。为此,康华社区组建了党员红心、巾帼暖心、朝阳甜心、夕阳慈心、文艺悦心、文明同心、讲和称心“七心”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社区治理所需、群众生活所需、文明创建所需全方位开展志愿服务。充分整合街道、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及其他职能单位资源,用好用活“1+3+X”工作机制。搭建了“四点半”课堂、家和工作站、就业服务站、司法服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服务。
 
  利用“国酒茅台·明亮少年”“金秋助学”等助学项目,以困难帮扶行动、安心陪伴行动为抓手,开展“希望小课堂”“爱心陪伴”“春晖心行·微爱传递”等温暖活动30余次,帮助群众50余人。成立维权调解服务队伍,为安置点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开展维权座谈会,《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18次。开展读书、益智游戏、关爱留守儿童、知识宣传等志愿活动50余次。切实护航安置点儿童健康成长,帮助群众走出困境、自强自立。 邀请心理学老师入驻安置点,为安置点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引导搬迁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建立职工群众诉求、维权服务台账,畅通职工维权服务渠道。
 
  社区实行楼栋长制,由群众自己评选出“楼栋长”,加强群众自治能力。并通过多种渠道“寻题”、定期会商“析题”、整合资源“破题”帮助搬迁群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2000余件。通过“三微”服务共同创建搬迁群众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幸福家园”。(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