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日照岚山检察院:“检察蓝”的温暖解困更治心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检察 > » 正文

山东东平检察院:黄河岸边的检察守护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检察院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为抓手,聚焦“一湖三水”生态保护格局,累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50余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3件,其中,9件案件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切实担负好黄河大保护、大治理中的使命和责任。
 
    坚持机制引领
 
    打造协同共治体系
 
    跨部门联动共治。成立东平湖保护工作室、黄河生态保护检察工作室,建立“圆桌会议+公开送达+跟踪评估”协作机制,牵头各行政机关召开圆桌会议20余次,公开送达检察建议30余份,办理的督促整治黄河滩区养殖场行政公益诉讼案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跨区域协同办案。牵头鲁豫沿黄11个县(市、区)建立跨区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签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检察协作协议》,开展联合巡河、案件会商10余次,形成“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办案”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鲁豫两省交界黄河河道管辖权争议难题,办理的李某虎、李某安非法采矿刑事公诉案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数字化精准监督。研发“水资源管理法律监督模型”,接入3000余条用水数据,精准锁定17个可疑取水点,查处3起私设暗管非法取水案件,推动全县地下水集中整治。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现场勘验40余次,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化监督体系。
 
    坚持领域攻坚
 
    破解生态保护难题
 
    雷霆手段推进生态治理。开展“控砂治石”“禁捕打非”“河道整治”三大专项行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办理非法采矿等案件170余件,督促清理“僵尸”船只1500余艘、网箱网围10万余亩、菹草及水面漂浮物1000余吨,拆除沿湖违建2.5万平方米,追缴生态修复费用1000余万元。
 
    立体网络守护文化遗产。建立公益诉讼观察员制度,针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戴村坝坝体安全问题,推动拆除违规设施并修复加固。办理的一起文物保护案,使濒临灭失的尧陵禅寺得到妥善保护,推动行政机关出台文件,对黄河流域89处文物开展系统性保护。
 
    预防机制筑牢安全底线。构建预防性公益诉讼机制,针对梁林铁矿尾矿库等重大风险点,引入水利专家“会诊”模式,以检察建议倒逼“边开采、边治理”责任落实,推动开展全县水库汛期安全排查工作,并督促消除安全隐患。
 
    坚持修复创新
 
    建立多元共治范式
 
    “司法+修复”双轨并行。推行“刑事打击+公益诉讼+警示教育+生态修复”“四位一体”办案模式,对破坏生态者,同步追究刑事责任与公益赔偿责任,实现“打击一案、修复一片”的震慑效应。在非法采矿系列案办理中,建成狼窝山、凤凰山2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修复矿坑1600余亩,让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
 
    “制度+人文”双重突破。针对经济困难主体,创建“以工代偿”柔性司法机制。联合法院、农业农村等7部门出台《替代性修复实施办法》,将生态债务转化为护堤护林、环境巡查等公益性劳动,既彰显法律刚性,又体现司法温度。
 
    “替代+跨域”双向循环。推行替代性修复“本土化”,对无法原地修复的污染环境等案件,建立林地修复基地,推行“补种复绿+抚育管护”模式,累计植树200余亩。推动跨区域治理“协同化”,依托东平湖生态修复基地,统筹使用全省非法捕捞、非法采矿等案件生态赔偿金,累计开展增殖放流4次,投放鱼苗400余万尾。
 
    坚持民生融合
 
    构筑生态惠民图景
 
    “小案精治”守护群众安全。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农业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监督。针对农贸市场禽类屠宰污水直排问题,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净滩护河”行动,监督整治违规商户,推动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使周边河道氨氮浓度下降40%。在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中,督促清理田间地头包装物、废弃藤秧,推动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闭环体系,惠及15个行政村、2万余名村民。
 
    “转产就业”打通经济转化通道。在黄河滩区违建养殖场整治中,协调乡镇开展技能培训,为60余户养殖户、130余名退捕渔民推荐公益性岗位,确保“退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拍摄的微视频《“泥饭碗”变身“铁饭碗”》,获评第三季新时代全国检察优秀办案故事。
 
    “智慧巡护”构建生态监督长效屏障。建设数字化监测网络,依托黄河生态保护检察工作室,接入水利、生态环境部门300余个监测点位数据,利用无人机等设备累计巡查河道600余公里、滩区300余平方公里,推动行政机关整改问题,有效解决公益受损问题。(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