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赵慧)《学前教育法》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支持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探索学习。基于此,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因雨后几只小蜗牛的“闯入”,开启了一场充满好奇与发现的自然探索之旅,与小蜗牛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温暖又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们对着蜗牛抛出“它怎么走路”“为什么背壳”等疑问时,教师顺势追随幼儿兴趣,开启探究之路。孩子们第一时间将想法分享给家长,很快便有小朋友带着蜗牛来到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大客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客人。“给蜗牛造个家”的想法应运而生——大家搜集蜗牛图书、造景摆件、放大镜、饲养土等材料,齐心协力打造出专属的“蜗牛成长准备区”。
孩子们坚持给蜗牛喂食蜗牛粮和水果渣,直到某天发现“红色便便”,引发热烈讨论:“是吃坏肚子了吗?”“灰色的是不是因为吃土?”参与喂食的小朋友突然想起“喂过红色火龙果”,一个大胆猜想浮出水面:“便便颜色会不会和食物有关?”
孩子们立刻分组行动,将红色(火龙果)、绿色(青菜)、白色(梨)、橙色(橙子)食物分类投喂,经过一晚等待,果然观察到对应颜色的便便!实验成功后,大家又发现饲养盒有异味、小飞虫,随即分工清理便便;面对换下的“便便土”,在家长建议下,还将其变废为宝,拿去菜地给蔬菜施肥,让探索延伸到更多场景。
这场围绕蜗牛展开的探索,不仅让孩子们在“观察—猜想—实验—结论”中解锁自然知识,更实现了多方面成长:在照顾蜗牛中培养责任心。正如《学前教育法》倡导的,自然是最好的课堂。高青县实验幼儿园的“蜗牛故事”,让孩子们在亲近生命的过程中收获热爱与成长,而这场关于自然与探索的旅程,仍在继续……(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