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韩燕)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槐音嘹亮”检察普法品牌把检察精品案例讲成“百姓故事”,让“检察蓝”融入市井烟火,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槐音嘹亮”作品累计阅读量超千万次,微博粉丝量突破“10万+”,先后获评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最高检“两个一百” 优秀新媒体、全国检察新媒体“年度贡献奖”等40余项荣誉,公众对检察工作的认知度显著提升。以案释法,让案件成为“行走的普法课”。“槐音嘹亮”深谙“办案是最好的普法素材”,以产品思维深耕案件“富矿”,用可视化、故事化手段让法条“活”起来。
货车司机的“防骗宝典”。张某等13人恶势力团伙“碰瓷”生鲜货车骗取保险金,严重扰乱运输秩序。在依法办案同时,拍摄微视频,拆解“假事故、假报警、真诈骗”套路,联合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视频上线一周播放量破万,司机纷纷将其设为“车载教材”,“直言:‘骗子套路全曝光,行车心里更有底!’”相关报道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省委政法委等平台转发,涉案检察建议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扫黑除恶斗争优秀检察建议。
中高考季的精准防骗指南。办理的一起打着“花钱上名校”幌子坑家长的中考诈骗案,宣判时间正值中高考期间,联合《济南日报》,在案件宣判当日刊发《花钱“托关系”能读名校?不行,但“刑”!》,及时提醒广大学生家长走合法路径“阳光”入学。被家长群“刷屏”,让法治警示在关键节点精准触达。
精准护航,做企业身边的“法治顾问”。“我们要办好案,更要讲好‘保护创新就是保护发展’的检察故事。”针对辖区民营企业聚集的特点,“槐音嘹亮”将普法阵地延伸至生产一线,构建“预防、保护、治理”全链条服务体系。
送“干货”进企。组建“检察官顾问”团队,走进车间,讲解合同风险防控、商业秘密保护等,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发放编印的《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防控指引》200余册。某企业负责人感慨:“检察官把‘坑’标出来,做生意少走弯路!
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与槐荫区工商联联合成立“虹桥”检察服务站,共促涉企法律问题解决。在《检察日报》刊发办理李某等人架设私服侵犯著作权案办理始末,推动建立“刑事打击+行业治理”双轨保护机制,帮助涉案企业完善风险防控措施,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机制创新,构建“大宣传”生态圈。“每名检察官都是品牌代言人。”“槐音嘹亮”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创新“业务+传播”双导师协同机制与“全方位触达”的传播矩阵。
内部拧成“一股绳”。培养既会办案又能出镜的“双栖检察官”12名,通过“办案团队出素材、宣传团队深加工、全体干警齐参与”工作模式,形成“业务反哺文化,文化赋能业务”的良性循环。创设“案件传播力、办案满意度双指数”评估体系,精准捕捉群众关切,精心打磨案例细节,实现精品案例 100% 转化宣传产品。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原创民谣作品,将司法程序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流行曲,被20多家媒体平台转发;“歇后语+反诈”脱口秀,让原本生涩难懂的法律知识,通过诙谐的语言、轻松的互动向大家传输。辖区大妈收到陌生电话会说:“你这套路我在检察院的活动里听过…… ”法治意识,就这么悄悄融进了日常生活。
搭建“检媒联动”快车道。与多家媒体建立“直报选题”机制,针对社会热点即时推出“新闻稿件+微视频+SVG图文”宣传套餐,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大屏小屏共振”的传播态势,推动精品案例故事二次传播、跨界传播、破圈层传播。
近日,“槐音嘹亮”正在策划下一期“沉浸式普法”直播活动。从商埠老槐到法治新声,变的是传播形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检察初心。当法治之音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公平正义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是融入市井烟火的“检察温度”。这正是“槐音嘹亮”的终极追求,让人民群众在检察精品案例故事中,听见法治的温暖回响。(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