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青岛一案例入选!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典型案例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检察 > » 正文

山东青岛市北检察院:善用执行和解,为企纾困解难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2022年8月11日,在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魏某和王某共同签下了和解协议。“有了这份协议,我这颗悬着的心总算能放下了。”魏某对检察官说。日前,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积极履职,成功推进一起申请执行监督案件达成和解,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又让被执行企业得以继续经营。
 
  一份难以执行的判决
 
  一次寄予厚望的申请
 
  “希望检察官能帮帮我,判决书都下了,执行了这么久他就说自己没钱。”做小生意的魏某,从2017年开始为青岛某食品公司提供塑料包装袋,受疫情影响,该食品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货款,于是魏某将其法定代表人王某告上法庭。2020年12月,法院判令某食品公司王某支付货款3万余元。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法院发现该食品公司名下无存款、车辆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王某名下仅有几千元存款,于是就扣划了四千余元发放给魏某。因为没有拿到全部的货款,魏某思前想后,来到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申请执行监督。
 
  一次令人难忘的走访
 
  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
 
  接到魏某的申请后,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梳理清楚案情脉络,决定先去王某的食品公司查看一下经营状况。到现场后发现,该公司仅有两名50多岁的工人,经营现状一般。
 
  走访后,检察官继续对王某进行调查核实,了解到王某有两个在校读书的未成年子女;名下的车辆和房产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早已抵押给银行;有两人分别欠王某10余万元,也无力归还王某。
 
  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检察官分析了案件执行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涉及到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又涉及到被执行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本案执行标的额不大,却需要慎重对待。
 
  一场情理兼备的调解
 
  一个多方满意的结局
 
  综合分析研判整个案件,考虑公司经营需要现金流、王某抚养孩子也有花费,检察官联系到了王某,向王某释法说理,建议他分期归还所欠货款。
 
  与此同时,检察官又找到魏某,告诉他食品公司及王某的现状,王某目前确实没有合适的财产予以执行,建议王某分期归还欠款。检察官向魏某分析现实情况,与其强制执行王某公司的设备,不如保障食品公司运转,提高旺季销售能力,帮助食品公司赚取更多利润,这样更有利于归还欠款。
 
  经过多次化解和居中引导,最终魏某和王某双方自愿达成和解。
 
  “检察官办理案件不仅需要低头翻阅卷宗,更需要抬腿丈量现场。”在办理本次执行监督案件时,一边是生效判决确定的“有理”人,一边是受疫情冲击陷入经营危机的“困难”户,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没有对法院执行行为进行机械审查,而是灵活考虑申请执行人权益保障、被执行人生活现状,避免了“小事刚结大事又起”。(山东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