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南四湖是我省第一大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在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四湖治理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我省于2021年7月印发实施了《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系统推进流域治理保护工作。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南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三年攻坚战圆满收官,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力保护。在三年攻坚实践中,探索创造了很多流域治理保护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现将有关先进经验做法和模范事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因地制宜 建管并重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枣庄市生态环境局
近年来,枣庄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部署要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双十百千”工程、“山水林田大会战”、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一体安排、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新增完成155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69%,截至2023年年底,新增完成治理的行政村数量居全省第3位。去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枣庄召开,枣庄市治理经验2次被生态环境部推广,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全域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状况、村民意愿等因素,科学规划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是突出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惠民实事,2024年以来先后召开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会、百日攻坚行动部署会等进行安排部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并采取现场调研、暗访督导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落细。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在全市选取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村庄作为示范点,科学选择治理方式,协同谋划旱厕改造、“户户通”和路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以典型示范带动区域治理提质增效。以全市4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站)为带动节点,将附近135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既节约了资金,又解决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吃不饱、运行难”的问题。三是突出统筹联动。立足全市99%以上行政村地处南四湖流域的实际,系统推进农村流域水环境治理,沿岸规划确定韩庄运河、新薛河、城郭河、北沙河、薛城大沙河等5条河流流域治理路线,致力打造水清岸洁、河畅景美的农村生态河道,全市9个国省控断面常年保持地表水三类水质,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精准施治。按照“以用为主、以治为要、以农为本”的治理思路,积极探索适合全市“低成本、易管护”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切实提升治理成效。一是“集中拉运+智慧监管”模式。对于人口居住集中、远离城镇管网、可以形成径流的村居,就地建设污水集中收集池1100余座、铺设农污管道2000多公里,采取“分散收集、就近集中、统一转运”方式进行处置,通过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对收集池液位、拉运车辆实时监控和全程监管,从源头上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实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二是“黑灰水分质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统筹考虑村庄规划、污水产生量等因素,严格按照“易推广、不破路、再利用”的标准,推行“污水收集+农田灌溉”方式,通过生态滤池或隔油沉淀桶处理灰水、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黑水,实现就近灌溉、粪污还田等资源化利用。三是“分散式自然生态消纳”模式。对于地形复杂、管网铺设难度大、污水产生量少的山区村庄,积极推行单户收集、分散治理等方式,通过“简易处理+就地利用”将隔油过滤设施处理后的尾水引流至房前屋后菜园、花园消纳,有效改善村庄周围水环境质量,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四是“景观生物氧化塘”模式。根据农村生活污水可生物化处置的特点,充分利用废旧坑塘、纳污低洼地等原有地貌栽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净化、生物发酵等方式改善水质,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效果突出的优势,既净化了污水又美化了环境,实现了“安全生态、美丽惠民”的治理目标。
三、坚持建管并重,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围绕实现长治久美,着力抓好运维管理,构建形成市级统筹、区级主责、镇街实施、村居参与、专业机构服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一是搭建纵向到底“责任网”。市级层面抓好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区级层面牵头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日常巡查、监测和技术指导,镇街层面做好设施管理和保护,加强对第三方运维单位监管,指导村(居)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协助做好日常巡检等工作。二是搭建实时在线“信息网”。依托智慧环保数字化运维调度平台,采取“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业务联动”模式,将现场运维人员信息接入智慧平台,通过雷达液位探头、视频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实现在线巡检、实时调度,有力提升了应急处置和响应效率。三是搭建长治长效“监管网”。健全完善农村污水治理运行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出水水质检测,通过用电量监控实时掌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综合评估收集率、处理率、村民满意度等指标,切实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
四、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形成整体合力。立足全市处于由“建”到“管”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大要素统筹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BOT、专项债、国企融资等多种模式保障资金需要,指导滕州市和薛城区分别采取政府专项债和“政采贷”模式融资,峄城区整区制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同时积极申报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2023年以来共争取上级资金约1.7亿元。二是强化督导检查。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导,对问题突出或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公开约谈、媒体曝光,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三是强化考评监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督考联动、督帮一体,每月调度通报各区(市)工作进展和重点问题情况,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下一步,枣庄市将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污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全市域治理管控、全过程运维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枣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