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清平镇立足本地风俗文化习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通过党建引领、宣传引导、建章立制、典型选树等模式,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文明乡风。
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制度约束。一是建组织,有人管事。将推动移风易俗和党建深度融合,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移风易俗相关政策、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矛盾调解委员会等村民组织,60个自然村成立红白事志愿服务队,网格党支部书记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志愿服务队队长,深入组织发动和宣传教育群众,纠正攀比心理和“面子”观念,推动全镇社风民风转变。二是建制度,有章理事。督促指导全镇13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把拒绝高价彩礼、控制酒席规模,拒绝婚嫁喜事大操大办等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婚事习俗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婚介机构、婚庆公司、流动宴席经营户、殡葬市场经营户、婚丧执事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签订从业行业行为自律承诺书,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三是敢创新,有“新”办事。以推动积分超市兑换制度为抓手,打造“新风超市”,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落实村规民约,遵纪守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孝亲敬老、乡村治理、志愿服务等标准考核打分,把积分超市同精神文明建设和“红黑榜”的运用相结合,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围绕文明实践,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强化宣传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把移风易俗宣传与“我们的节日”、普法宣传、政策教育、精神宣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充分融合,加大宣传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借助村宣传栏、宣传横幅、村微信群等宣传媒介方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新政策,在全镇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环境氛围,不断提高辖区群众的移风易俗意识。二是丰富宣传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戏曲等方式,引导群众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拍摄移风易俗三句半作品2个,开展“文艺+”宣讲20余场、赶大集宣传5场、送节目到婚礼现场2场。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牵头,联合镇京剧协会、广场舞队、志愿者协会成立“喜盈迎”文明迎亲队,宣传移风易俗、制止大操大办、恶俗婚闹等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婚恋新风。
强化示范引领,树立文明新风。打造东大新村、小屯新村、十里铺新村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镇移风易俗工作。一是培育典型。西小村红白事志愿者全程参与村里红、白事,免费服务不讲任何报酬,杜绝大操大办,白事三天入土,每人一碗菜,无一例外,全部火化、无一例土葬;围绕廉洁奉公,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热心公益、爱岗敬业、带头移风易俗、婚丧嫁娶凡事节俭等,沈庄村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识和新时代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挖掘特色。依托清平文化特色,以王懋德家风故事、吕才与青儿的爱情故事为基础,开展家风家训事迹等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聊城好人”评选、宣传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心,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引导群众争做文明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