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大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5%;水环境质量优化,胶州湾海域水质持续改善,2024年一类、二类海水面积占比达92%,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显著,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完成30余处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新增绿地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全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6%……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单。
在这壮阔的图景中,青岛市公安局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将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入警务工作,创新构建生态警务模式,为美丽青岛建设注入公安动能。
创新机制织密生态安全网
青岛山海相依,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从崂山的崇山峻岭到胶州湾的广阔滩涂,从大沽河的蜿蜒水系到西海岸的茂密山林,处处皆是大自然的馈赠。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青岛公安全面深化“‘生态警长’+林长+湾长+河长”的“四长”融治模式,构建起严密的生态保护责任体系。
市局、分(县)局、派出所三级“一把手”担任“生态警长”,276名“生态警长”如同坚实的“桥头堡”,扎根于全市生态保护一线,精准对接林长、湾长、河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执法联动。在崂山区,“生态警长”与林长定期联合巡山,对重点林区的防火防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进行全方位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在胶州市大沽河流域,“生态警长”与河长携手开展河道巡查,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排污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68处生态警务室、生态联勤工作站星罗棋布,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在林地广袤、野生动植物繁多的张家楼街道、大村镇等地,建成7个生态警务室,将警务触角延伸至生态保护最前沿。平度市公安局围绕生态重点区域,打造生态联勤工作站,组织发动治安积极分子、网格员等组成36支“生态义警队”,与民警并肩作战,加强巡逻防控,让生态保护工作落地生根。
联动协作打出治理“组合拳”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合力。青岛公安充分发挥专业警种打击效能与综合职能部门监管作用,携手园林和林业、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共治新格局。
以“昆仑”“护松”等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青岛公安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2024年,黄岛分局发现有人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迅速联合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展开调查。经连续数月侦查,打掉一个跨区域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余名,查获了一批涉案物品。
为强化行刑衔接,提升打击质效,青岛公安积极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沟通协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案件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2024年以来,青岛市公安机关侦破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12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8名。
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化体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岛公安积极拥抱新技术,为生态警务插上“智慧翅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打造智能化生态防控体系,让生态保护工作更高效、更精准。
在位于胶州的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全域‘天网’巡、路面人车巡、水上船只巡、空中无人机巡”四种模式协同发力,织密全域立体化巡防网络。警用无人机搭载热成像设备对芦苇荡进行扫描,巡逻艇在水面疾驰,精准辨识船只信息,将涉湿地生态环境的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近年来,胶州市公安局通过各类智慧体系,救助各类野生动物600余只,为野生动物营造了安全的栖息环境。
此外,针对生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青岛公安加强分析研判,通过科技赋能,让生态警务如虎添翼,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强大支撑。
宣传引导筑牢安全防火墙
生态保护,人人有责。青岛市公安机关以普法宣传为切入点,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格局,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线上,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生态警务专栏,发布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科普知识等内容,打造“空中法治讲堂”。一系列以案释法专题如及时雨,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案例,让市民轻松学习生态保护知识。同时,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广大网友参与,营造浓厚的生态保护氛围。
线下,青岛市公安机关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民警走进社区、学校、景区、农村集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候鸟迁徙季的观景台旁,民警与“义警联盟”志愿者组成联合宣传队,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讲解保护候鸟的重要性;在学校,举办生态保护主题班会、法治讲座,将“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理念植入青少年心田;在农村集市,设置法律咨询台,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今年以来,青岛市公安机关共开展各类生态保护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受教育群众10余万人次。(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