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晶)每天早上7点,潍坊市人大代表、潍坊市江苏商会会长卢之顺会准时通过手机里的全球商会群,群发推介潍坊的小视频。来潍坊30多年,提起这个城市他满满的自豪。
日前,这个“新潍坊人”的幸福账本上又多了一笔。“在今年6月27日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上,我们反映了‘外来经商和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难’的问题,如今才过去一个多月,就基本上都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就能一心一意搞经营。”
将专题询问的“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成果清单”,进而推动地区发展。这是潍坊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询问的扎实成效。
近年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紧盯专题询问“筛、问、答、改、督、述、评、晒”8个环节,积极推动人大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四督联动,推动问题整改落实落地。近日,记者来到潍坊,探访人大如何构建全链条监督闭环,做好专题询问的“后半篇文章”。
闭环监督:从“跑断腿”到“追上门”
“中心城区红线内供热设施配套建设费用,以前每平米100多元,现在降到了每平米42元,这样一来一个项目就能省几十万!”潍坊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来海燕感叹,“以前是各部门跑断腿也没下文,去年人大专题询问之后,有关部门是追上门帮我们协调解决。”
来海燕回忆,从2020年开始,就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反映在项目开发建设中,供水供热设施配套费不合理,但因为基础设施配套费用牵扯多个部门处理起来比较复杂,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事情在去年出现了转机,6名市人大代表联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相关建议。常委会在征集专题询问意见中关注到这一问题,多次同房地产企业、相关部门单位等座谈交流,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科学论证和预测评估。
“找准问题,是专题询问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询问问题要把握客观存在、事关大局、当下有解三个标准,力求直击治理痛点、监督盲点与民生焦点。”潍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峰介绍,“去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线上+线下’征集意见建议1.2万余条,询问桌上看似尖锐的‘考题’,实则是用脚底板‘刨’出来的企业关切。”
2024年8月23日,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上,“房地产开发建设供水供热设施配套费”同其他13个询问问题一起被摆上了台面。市城管局当场承诺,在确保居民群众利益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费用负担。
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梳理重点措施和意见建议,形成审议意见,转交市“一府一委两院”研究办理并限时反馈。主任会议成员带队到市城管局召开专题座谈会,详细了解整改进展和成效。
2024年12月12日,潍坊市房协与供热企业签署备忘录,明确放开供水、供热设施建设市场,统一建设验收和费用标准,供热设施配套费降低50%、热计量表费用降低24%。“我们在建的有60多个项目,降本增效需求突出。放开市场、降低收费,这是我们心心念念盼了好几年的事,没想到在人大的推动下这么快就办成了。”潍坊恒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宝晶难掩激动。
改得快改得好,源于“督得实”。去年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召开专题询问问题整改工作评议会议和新闻发布会,通过集中“述”、客观“评”、公开“晒”,为部门改进工作加压鼓劲。
“整改闭环的长效,决定营商环境答卷的分量。要防止“一阵风”式整改,从制度机制上发力破解。”高峰介绍,去年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整改落实中,共推动相关部门单位出台各类制度、标准39个,优化工作机制及监管流程23个,做到整改工作常态长效、询问问题“清仓见底”。
创新联动: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短板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单独解决的,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实现跨越行政层级、打破部门界限的整体协同。点开“潍坊人大”网站,首页除了人大网站常规设置的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栏目之外,“优化营商环境”也作为一个固定栏目置于醒目位置。这一细节,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之问解营商环境之题、变“短期攻坚”为“长效治理”的决心。
在专题询问会场,常委会把所有相关职能部门聚集到一起,形成合力同向努力;而在会场之外,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统筹纪委监委、巡察、党委政府“两办”等各方力量,通过联席会议、会商会审、情况通报等方式,共同督促被询问部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凝聚起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去年以来,围绕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问题整改,市纪委监委先后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245起,市委巡察发现相关问题28个、移交线索7条,“两办”督查立项28项,共计推动解决问题120多个,形成各司其职、衔接顺畅、协调高效的监督工作格局。
各监督主体多措并举是否取得实效?答案是肯定的。市司法局全面落实涉企检查报备和企业评价制度,全市545个行政执法部门、2万多名执法人员全部纳入报备系统,打造潍坊“涉企检查+服务”柔性执法品牌。“我们将柔性执法纳入今年全市行政执法人员轮训,推动执法人员转变执法理念,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王凯补充道。
“过去,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就像背上了无形的枷锁。今年6月,潍坊市潍城区某投资发展公司因行政处罚公示期满未完成信用修复,导致申报政策扶持资格受限,区发改局信用修复团队指导企业在线提交修复材料,积极协调省市信用部门,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成功申请到政策扶持资金,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数千万元经济损失。”市发改委信用科三级主任科员苏健介绍,通过信用修复线上专区和线下窗口,已帮助50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修复率同比提升25%以上。
市审批服务局持续推进部门、事项“应进必进”“应进全进”,市、县两级应进事项进驻率均达100%,企业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一站通办”。“过去企业群众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高频业务,需要跑3个地方,现在不仅可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办理完毕,而且我们按照最短路径原则将高频业务全部安排在一楼办理,极大方便群众办事。该做法去年被省政府办公厅作为政务综合体建设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市审批服务局协调指导科科长吴振说。
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企业和群众对营商环境的“体感温度”有了明显提升,潍坊市营商环境考核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等次。
法治赋能:从“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2024年,新修改的监督法将“专题询问”纳入第六章的章名,并进一步规定了专题询问的会议形式、前期调研、研究处理等制度。专题询问写入监督法、成为法定监督方式,为进一步做好人大监督工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专题询问始于“问”而不止于“答”,重点在“改”、根本在“效”,整改成效好不好?不能一问了之、一督了之,要由代表和群众来评判。市人大常委会采取部门评议、代表测评、新闻发布等系列举措,以公开监督传导压力、深化整改,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结果清单”。
潍坊市江苏商会共有226家会员商户,其中年生产总值过亿元企业20余家,是推动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卢之顺介绍:“我7月底走访调研发现,我们的会员单位一个都没走,不少还扩大了经营规模。正是潍坊这种‘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的营商环境,给足了大家继续闯、继续拼的信心和底气。”
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从畅通“最后一公里”到做好“最初一公里”,从“一件事全链条”到“多件事全协调”……厚植沃土万木兴,在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潍坊市营商环境持续向优向好,激活民营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催生高质量发展“满园春色”。
潍坊市人大常委会自2014年起,每年都聚焦特定议题开展专题询问。从首次开展到落地生根再到枝繁叶茂,结合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抓好筛选问题、真问实答、扎实整改、监督推进、成效述评、亮晒成绩等环节,已成为潍坊人大依法开展常态化监督的一大利器。
8月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修订草案)》起草情况汇报。此前,市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将精准选题、四督联动、评价反馈等创造性亮点固化为制度性安排,并将在8月下旬的常委会会议上通过新修订的专题询问办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深化、提升,潍坊专题询问工作又将翻开崭新篇章。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当人大监督敢于“红脸出汗”,当政府部门习惯“在阳光下答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轨迹越发清晰可辨。只有让监督的锋芒始终闪耀,让整改的利齿持续发力,专题询问这张答卷,才能在百姓心中写下满意的批注。(山东省潍坊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