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赡养纠纷,剪不断的是血缘,理还乱的往往是多年的心结与现实的无奈。近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人民法院南营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棘手的赡养纠纷,法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融化坚冰,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法庭之外,最终在一家工厂的门口,为这场家庭矛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70岁的王老汉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一纸诉状将女儿王梅(化名)和儿子王华(化名)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履行赡养义务。这本是一起普通的赡养纠纷,但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唏嘘。2015年王老汉与妻子赵芹(化名)离婚时,22岁的女儿王梅跟了妈,16岁的儿子王华跟了爹,自此王梅很少与父亲联系。老两口离婚之前,因女儿王梅误入传销歧途,掏空了老两口攒了一辈子的积蓄18万元,从此父女二人心存芥蒂。2023年冬天,王梅丈夫开车撞了人,40多万赔偿金像座山压下来,偏偏王梅自己又患了病,因没钱做手术,只能保守治疗,但一直效果不佳,王梅将上述情况通过弟弟告诉过父亲,但父亲认为这是女儿逃避责任的借口,固执的王老汉一纸诉状将王梅、王华起诉到法院。
王华自2015年父母离婚后便一直与父亲共同生活,对父亲尽赡养义务,他内心并不愿与姐姐对簿公堂,觉得“一家人闹上法庭,太丢人”。父亲的固执让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受理此案后,南营法庭调解员刘伟单独约王梅来到法庭,王梅面容憔悴,透着一股虚弱,提交了当年交通事故的判决书和自己的病例,“我不是不孝顺,我真的没有能力。”调解员见状也耐心劝导:“叫你来也不是为了指责你,你要让父亲知道你的难处,要多与他沟通,他更想要的说不定是你的关心。”
随后,调解员又将王老汉约至法庭,与其说明了王梅的现状。王老汉气呼呼地说,他抚养王梅成人,王梅一点不尽赡养义务,这事怎么也说不过去。
在多次调解无效后,承办法官、调解员联合村书记共同进行调解,调解的重点从要求“支付多少赡养费”,转向“在女儿存在难处的情况下,如何切实保障老人的生活与医疗需求”,在法官、调解员和村书记的共同劝解和释法析理下,王梅坦诚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固定药费和生活成本,表示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承担责任。
王老汉了解到女儿在工厂打工的辛苦和看病的艰难,心中的怨气逐渐被理解和心疼替代。经过整整一上午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约定王梅分期支付王老汉医药费10000元,每月200元直至付清,另,每月向王老汉支付赡养费300元。
然而,最后一个难关横在面前:儿子王华因内心觉得“丢人”,死活不愿踏进法庭签字,眼看调解成果即将功亏一篑。
“当事人不愿意来,那我们就过去!”面对这一情况,法官和调解员选择了最“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他们通过村书记联系到王华,王华同意在工厂门外签字,于是法官在王老汉与王梅签字后,立即拿着调解协议赶赴了王华所在的工厂。
工厂门外,没有庄严的审判台,没有响亮的法槌声,有的只是法官、调解员和村书记恳切的目光,王华接过笔,在调解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这起萦绕在一家人心头的赡养纠纷,终于在一片温情中得以彻底化解。
法律是威严的,但司法过程可以充满温度。当王老汉住进儿子家,当王梅每月向王老汉支付500元,这场调解的价值早已超越一纸协议。我们愿意多跑一趟路,多费一份心,目的不仅仅是案结事了,更重要的是修复亲情,促进和谐。
法律从不是冰冷的胜负,而是让困顿者不失尊严,让固执者学会体谅,让断裂的亲情在司法暖流中,重新找到归家的路!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