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法护山河绿 一心情系吉林青
——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环资审判集中管辖三周年发布会纪实
山东法制传媒网: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松花江畔层林初染如打翻的调色盘,红枫缀岸、青松凝翠;黑土沃野硕果渐丰似铺展的锦缎,稻浪翻金、豆荚垂实。值此秋光正好、生态画卷浓墨重彩之际,吉林铁路运输法院于9月26日隆重召开环境资源审判集中管辖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以“三载法护山河绿一心情系吉林青”为初心坐标,将司法护绿的实践成果化作秋日里的生动注脚。各主流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翻阅三年来环资审判的“法治答卷”,见证司法力量如何为吉林的绿水青山筑起坚实屏障。
活动第一项:新闻发言人主旨发言——以法治为笔,绘就生态保护答卷
发布会伊始,新闻发言人郭俊彤以“司法护航青绿,初心守护山河”为核心,将三年履职征程娓娓道来。自2022年9月26日吉林省环境资源“1+10”集中管辖机制正式落地,吉铁法院便以“一江三湖”的生态禀赋为依托,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每一次庭审、每一份判决。这三年,我们立足审判主责主业,公正高效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用司法利剑斩断破坏生态的黑手。在刑事审判中,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民事审判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化解各类环境资源纠纷。行政审判则致力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推进环境治理法治化。三年间,吉铁法院累计审结各类环资案件1918件,用一个个司法案例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发言人特别强调,吉铁法院始终秉持“审判不止于惩戒,更在于修复”的理念,在审判实践中,不断创新多元审理模式,建立巡回审判机制,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山林湖畔,让司法贴近群众、贴近生态一线。推出被告人生态修复履行承诺书,将生态修复与刑罚裁量挂钩,激发被告人修复生态的主动性,让“谁破坏、谁修复”的理念落地生根。吉铁法院秉持“审判+修复”理念,让每一份判决都成为生态修复的“催化剂”,让每一次司法行动都化作守护青绿的“铺路石”,以司法之力推动受损生态重焕生机。
活动第二项:环资绿皮书发布——用数据说话,见证司法担当
发布会现场揭晓《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绿皮书(2022-2025)》。绿皮书共分为“数说环资数据”“深耕环资司法”“守护绿水青山”“以案释法守生态”四大篇章,以详实的数据、清晰的图表、深度的分析,勾勒出三年环资审判的发展脉络。
吉铁法院还积极搭建“1+6+N”司法协作框架,携手行政主体、多家法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络。在三湖管理局设立法官工作室、调解室,在国有林保护中心设立司法实践基地、湖上党支部,推动司法服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与辖区公检法机关、行政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案件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深入沟通,凝聚生态保护共识;与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建黑土地协同保护中心,整合资源,打破行政管理碎片化困局。绿皮书中还重点呈现了“湖上法庭”巡回调解、“生态修复基地+法院+企业”共建模式、“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等10余项创新实践,并针对黑土地保护、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问题展开专题分析,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法治参考。
活动第三项:典型案例发布——以案释法,守住生态底线
在典型案例发布环节,吉铁法院精选8起覆盖刑事、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标志性案件,通过“案情回顾+裁判思路+典型意义”的方式,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环资审判的温度与力度。其中,“某企业污染农田案”堪称“审判+修复+治理”的典范:2023年,因喷洒灭生性除草剂,造成109户农户196亩水稻绝收。吉铁法院成立“司法护农专案组”,实地踏查,委托鉴定,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吉铁法院向涉事企业发布专项司法建议暨“生态环境禁止令”,用司法的手段约束企业侵权行为,保护农户种植安全。如今,涉案农田已重新种上水稻,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曾经的污染地变回了“丰收田”。
另一“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盗伐林木案”创新适用生态修复履行承诺书,督促被告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2022年,谭某为烧柴盗伐国有林木胡桃楸、榆树,并采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曲柳和紫椴。为有效督促被告人履行复绿补种协议,吉铁法院创新适用《被告人生态修复履行承诺书》。吉铁法院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将被告人修复生态的行为作为量刑和适用缓刑的重要依据,在依法判决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创新延伸审判职能,督促、监督被告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对未附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如何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作出积极示范。
活动第四项:答记者问——坦诚交流,回应社会关切
答记者问环节气氛热烈,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围绕环资审判难点、生态修复成效、未来工作重点等问题踊跃提问,法院相关负责人逐一耐心解答。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平衡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政治部主任柳懿刚回应:“我们坚持‘既不让违法者逍遥法外,也不让守法者步履维艰’。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的企业,依法严惩不贷;对于因技术疏漏导致轻微污染的企业,通过调解、司法建议等方式,引导其整改升级。通过“调解优先+司法建议+判后回访”模式,既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又助力企业规范生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面对记者“巡回审判如何保障司法效能”的问询,综合审判庭庭长崔思文介绍:“我们在蛟河、舒兰、桦甸等环资案件高发区域设立了多个巡回审判点,实现‘案件在哪里,法庭就开到哪里’。去年一年,巡回法庭办结非法捕捞、盗伐林木案件等案件占比很大,缩短了平均审理周期,这样既减少了当事人诉累,也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对于记者关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举措”,综合审判庭徐梦竹法官表示:“我们已与多家机关建立‘珍稀动植物保护信息共享机制’,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目前已审结相关案件218件,有力守护了吉林的生物多样性。”
此次发布会既是对三年环资审判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向社会各界交出的一份“生态答卷”。站在新的起点,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将继续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牢记守护生态环境的使命,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水平,把司法护绿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用更精准的审判、更有力的执行、更创新的机制,为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吉林画卷,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力量。(吉林铁路运输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