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黑土地上的守护者: 一场稻田里的“特别庭审”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1+10”机制下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生态司法的斐然答卷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三载践初心:
    “1+10”机制下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生态司法的斐然答卷
 
    山东法制传媒网:在吉林省的生态版图上,吉林铁路运输法院以法律为刃、以创新为翼,在守护一江三湖的征程中书写着司法担当。自2022年9月26日全省环境资源“1+10”案件管辖机制运行以来,吉铁法院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将司法智慧深度融入生态保护肌理,从巡回审判的雷霆震慑到生态修复的精细治理,从普法宣传的春风化雨到府院联动的协同共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司法动能,如今已走过三载春秋,成果丰硕。
 
    一、巡回审判,让正义在山水间传递
 
    自“9.26”集中管辖以来,吉铁法院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法庭“搬”到生态保护的最前沿,秉持着“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坚定理念,以雷霆万钧之势筑牢生态防线。2024年,在蛟河市开展的集中巡回审判中,15件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案件集中审理,25名被告人当庭接受法律的制裁,松花江畔的庭审现场,瞬间成为了一场生动的警示教育课堂,让周边群众深刻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2025年6月审理的盗伐林木案,更是吉铁法院巡回审判工作中的典型代表。被告人张某、王某因盗伐14株胡桃楸被判处有期徒刑,并被责令补种红松65株,明确要求“造林一年成活率达85%,管护抚育五年”,开创了“刑事严惩+民事追偿+生态修复”的立体司法模式。此类案件的审理不仅彰显法律威严,更通过“补植复绿”让破坏者成为修复者,实现生态保护与司法教育的双重价值。
 
    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吉铁法院创新设立巡回调解团队,深入蛟河市北安村、老爷岭村为50余户村民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成功化解玉米种植户与企业的污水污染纠纷,既保障企业合规生产,又为村民挽回历年损失。这种“司法护农”的前移,让法治阳光照亮田间地头,也让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
 
    二、创新治理,让生态修复落地生根
 
    三年来,吉铁法院持续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生态环境的实质修复。首创的《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承诺书》制度,将修复承诺纳入量刑依据,实现“惩治犯罪”与“修复环境”的有机统一。在齐某某擅自开垦林地案中,法院通过府院联动促成当事人签订承诺书,承诺清除农作物并补种树木,最终行政机关撤回处罚决定,当事人自愿撤诉,既避免“机械司法”,又激发修复主动性。这一创新机制从刑事审判延伸至行政审判领域,成为生态司法的典范。
 
    在执行环节,2025年吉铁法院与吉林市公安局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执行联动的意见》,建立查人找物、拘留、调解等常态化机制,有效破解“执行难”问题,让生效裁判真正成为守护生态的“利剑”。
 
    为应对蛟河市林地破坏易发多发问题,吉铁法院主动牵头,联合当地公安局、检察院与林业局构建“发现-修复-验收”闭环机制,助力受损土地及时“疗伤”。具体来看,2025年3月胡某等四人未按采伐许可滥伐林木,法院第一时间对接林业局,推动四人主动开展补植;同年7月,史某、刘某为耕种非法砍树毁林,法院又协同公安局推进工作,促使二被告人在庭审前便完成补种。
 
    三、多元协作,构建生态保护共同体
 
    吉铁法院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绝非一己之力可为,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努力。自2022年9月26日指定管辖环境资源案件以来,积极与辖区地方法院、党政机关等建立起系统且全面的司法协作体系。2023年与吉林市水利局举行吉林市河湖安全府院联合保护工作启动仪式,会上宣读并介绍《吉林市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活动工作方案》,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在三湖管理局设置“法官工作室”、“环境资源调解工作室”,携手桦甸市人民检察院在桃山国有林保护中心创新设立“法检环境资源普法合作基地”,将司法服务嵌入生态保护最前沿。在松花江三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宣讲活动中,五家单位联合开展巡回审判,集中审理四起非法捕捞案件,现场普法覆盖千余名群众,形成“司法审判+法治宣传”的叠加效应。
 
    在宣传教育领域,吉铁法院不断推陈出新。2024年全国生态日期间,世界环境日的模拟法庭通过网络直播吸引930余名网民观看,成功让环保法治教育突破地域限制。2025年世界森林日,参与三省法院联动直播,展示东北虎豹保护、古树名木司法举措,向全国传递吉林生态司法经验。2025年4月10日,与吉化第一实验小学校合作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教师们亲自扮演法官、检察官等角色,生动还原滥伐林木罪案件庭审,不仅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更为校园法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吉铁法院联合吉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黑土地协同保护中心,携手林业局深化林长制,打通护林“末端环节”;还联合车站派出所、吉林车务段,在火车站、列车、乡村集市开展“保护湿地·守护森林”普法,通过发资料、答疑问、讲案例,让村民明晓“砍树违法、护林有功”。
 
    四、荣誉与担当,司法护绿的坚实足迹
 
    回首“9.26”集中管辖的这三年,吉铁法院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年均审结600余件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车行程数万公里,累计补种树木5543棵,修复受损林地133亩,引导200余名被告人主动参与生态修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吉铁法院对生态保护的坚守与执着,更是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司法智慧体现。
 
    近年来,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在司法工作中成果斐然,在多个维度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司法理论与实务领域双获突破,2025年刘冬蕊、王丽君两位法官撰写的调研文章获评《法律适用》“立信杯”实践法学一等奖,2024年崔思文法官荣获“第三届全省青年审判业务专家”称号等,彰显了吉铁法院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上的深厚实力。案例编纂成果同样丰硕,2024年杨峰法官编写的行政案例被编入全国人民法院案例库,2025年吴劲松、史博两位法官编写的案例入选吉林省高院环境资源典型案例等,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同时,由牟晓昱院长亲自主持的调研课题,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课题评审中顺利结项并荣获好评,为优化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提升司法与行政协同效能贡献力量,持续推动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司法工作再次迈向新高度。
 
    从碧波荡漾的松花湖到层峦叠嶂的长白山麓,吉铁法院以每一次公正裁判、每一场巡回审判、每一项创新机制,生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生态优先”的理念。值此“9.26”集中管辖三周年的重要时刻,吉铁法院将继续以法为盾、以民为本,让法治之光持续点亮生态保护新征程,为吉林大地的山青水秀、万物繁衍生生不息注入永恒的司法力量,在未来的生态司法道路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吉林铁路运输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