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施志权)近日,吉林省汪清林区基层法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成功借助互联网庭审系统审理一起跨地域民事纠纷案件。身处青岛的原告通过“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远程参与庭审,被告因下落不明经公告送达程序缺席。这场“云端庭审”不仅切实保障了当事人诉讼权利,更彰显了智慧法院系统在突破地域限制、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审判效率方面的创新成果,生动践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基层司法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生动实践。
一、技术赋能,异地诉讼“零障碍”
原告王先生系青岛某企业员工,因借款纠纷向汪清林区基层法院提起诉讼。被告张先生长期在外务工,多方查找未果,法院依法采取公告送达。为减轻王先生异地奔波的交通成本与时间消耗,承办法官主动引导其通过智慧法院平台参与远程庭审。
庭审当日,王先生通过手机登录“吉林法院智能融合法庭”,完成人脸识别与身份验证后,进入专属微信小程序“云庭审”。审判庭内,法官、书记员借助高清设备与原告“隔空对话”,实时音视频传输清晰流畅,电子证据通过屏幕共享同步展示。举证质证环节,王先生在线提交借条、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系统自动存证确保真实;辩论阶段,原告方充分发表意见(原告及委托诉讼代理人在线、被告缺席),承办法官聚焦争议焦点反复核实。全程音视频同步录制,语音实时转写生成电子笔录,关键环节均通过智能系统留痕,程序规范透明、高效有序。
二、指尖诉讼,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原本以为公告送达至少要等两三个月,没想到法院这么快就安排了线上开庭。”庭审结束后,王先生对智慧庭审的高效便捷赞不绝口:“本以为异地诉讼会耗费大量精力,没想到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所有流程,证据提交、庭审对话都非常顺畅,操作比想象中简单得多,就像参加视频会议一样,但法律效力一点不打折,智慧法院真正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
被告虽未到庭,但法院通过公告送达、电子诉讼平台推送等多重保障,确保其知情权和诉讼权利。这一“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既维护了司法公正,又避免了因当事人缺席导致的程序空转。
三、数字革新,诉讼全流程“云端司法”
汪清林区基层法院以“智慧庭审”为枢纽,构建覆盖诉讼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彻底化解异地诉讼难题:
远程参与“零门槛”:当事人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电子诉讼平台,即可完成立案、缴费、举证、庭审、送达等全流程操作。针对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法院提供“一对一”线上辅导与线下协助,确保“数字红利”惠及全民。
智能系统“提质增效”:庭审过程中,语音识别技术将庭审对话实时转写为电子笔录,准确率超95%;区块链存证系统对证据进行哈希值固化,确保数据安全;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自动提取争议焦点、推送类案参考,为法官裁判提供精准支持。
公告送达“智能升级”:针对需公告送达的案件,汪清林区基层法院创新“电子公告+精准推送”模式。通过诉讼平台向当事人预留的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推送电子诉讼材料,同时在人民法院公告网、法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公告,显著缩短送达周期,降低司法成本。
智慧法院建设是司法改革的“关键变量”,也是服务群众的“暖心工程”。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汪清林区基层法院以智慧庭审为支点,撬动司法服务时空壁垒,真正实现“零距离”便民惠民。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深耕与司法改革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群众将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基层法院正以科技之力书写司法为民新篇章,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知、可及。(吉林省汪清林区基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