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六旬党员勇救被困洪水中司机,志丹精神闪亮党徽光芒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从“较真”到“握手”——邹法官的一堂“邻里和谐课”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穆童)三次实地勘查、一场贴心调解,让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从法庭对峙到握手言和,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邹艳丹法官用最朴素的司法智慧,上了一堂生动的“邻里和谐课”,成功了化解一起邻里纠纷。
 
    法庭对峙:漏水纠纷里的剑拔弩张
 
    这一起因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件,矛盾的根源是居住在16楼的被告秦某家水阀脱落,导致15楼至5楼的邻居家不同程度渗水,其中住在5楼的原告赵先生家情况最为严重。因赔偿问题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赵先生起诉到了法院。
 
    法庭上,双方剑拔弩张,原告展示家中被淹的照片,厨房积水漫到客厅实木地板,墙上的石膏板被泡,部分电器也被浸在水里,因此主张被告赔偿自己损失8万元;而被告则出示了6至15楼修复漏水的3400元票据,称原告要求赔偿的数额过高。双方态度坚决,并要求通过鉴定程序明确具体损失。
 
    面对僵局,承办法官邹艳丹并没有急于进入鉴定程序。
 
    三次勘查:绕开“诉累”的务实解法
 
    休庭后,邹艳丹了解到原告赵先生家还有个襁褓中的孩子,如果不尽快修复,家人的生活就无法恢复正常。她深知如果走鉴定程序不仅会产生高额的鉴定费,还需耗费较长的时间成本,让本就僵持的邻里关系更加紧张。于是她带着书记员三次到现场组织双方进行沟通,希望能用更高效的方式推动问题解决。
 
    第一次勘察现场时,她和被告一起数清楚翘起的地板数量,并不时地提醒被告查看原告家的其他损失现状,“你看,房屋的特殊结构让水都存在五楼,漏得确实厉害”。转头她又提醒原告“同款石膏板市场价很透明,我们大概量了尺寸,你们都再估算估算。”这样的提醒让双方对损失和修复成本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也让被告切真感觉到房屋受损后确实对原告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第二次现场沟通时,邹艳丹带领双方着重查看房屋受损细节,结合被告手机里为其他楼层邻居购买材料的付款记录,耐心向双方说明实际维修中的合理开支范围。
 
    第三次,她带着两人走进建材市场,让店主报出原告家同款实木地板的修复价格,用朴素的市场行情取代了繁琐的鉴定流程。
 
    调解落幕:带着温度的和谐答案
 
    有了三次现场勘察、实地了解情况,双方对实际损失、修复成本都有了正确的预期,在此基础上,承办法官又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最终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约定维修金额为58000元,秦某7月30日前支付完毕。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承办法官还专门引导原告,让原告给被告留出半个月的筹款期,以免付款时间匆忙,被告不能及时赔偿,让调解协议又成了一纸空文。7月25日,被告提前履行了赔偿义务,赵先生收到钱后第一时间给邹艳丹发来信息表示感谢。
 
    至此,这场由漏水引发的纠纷终于落幕,小区5楼—16楼也回归了邻里往日的平和。(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