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郯城县归昌乡李荣霞:孝老爱亲传美德 勤劳敲开致富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郯城县归昌乡李荣霞:孝老爱亲传美德 勤劳敲开致富门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李静良)李荣霞,女,1972年10月生,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乡老归昌村一组村民。她辛勤持家,以孝立家,三十年如一日,把患病的婆婆当成亲妈悉心照顾,尽心尽力,用自己柔软的身躯扛起公婆的一片天,她积极向上,乐观坚强,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她的善良与坚韧诠释了孝敬,她的可敬可爱在辖区内广为传颂,感动了无数家庭,她是十里八村孝敬父母的好榜样。
 
    苦寻致富增收门路
 
    1993年元旦,22岁的李荣霞经人介绍和本村的徐止操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生育了三个孩子,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通过孵鸡、种葡萄、发展蔬菜种植,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非常乖巧听话,而且聪明好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一直优秀。
 
    开始那几年,孩子每学期的学费因为缴得不多,李荣霞夫妇还能够勉强应对,但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费逐渐增加,加上住校的生活费用等开支,就感觉有点无能为力了。
 
    “我和老公结婚后,主要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因为传统农业投入大效益低,尽管我们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上一年,收入也不见有多大起色,能够解决温饱和人情来往就算很不错了。”李荣霞说。
 
    但眼前的困难不允许他们安于现状,必须寻找一条致富的门路。但这条门路在哪里呢?李荣霞和老公找来找去,始终看不到一线希望,最后夫妻俩商定,由徐止操从事孵化草鸡苗挣钱,李荣霞在家负责照顾公婆、种地和孩子读书。
 
    一开始,徐止操依托先前掌握的电气化操作技术,孵化出的草鸡苗在当地农村销路还不错,当年的一个春季,能收入二、三万元。但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孵化草鸡苗已经没有多大的销售空间,仅仅坚持了3年,不得不关门歇业了。
 
    在老公孵化草鸡苗期间,李荣霞的事情也多了起来,里里外外事必躬亲,特别是地里的农活,一到农忙时节,既要耕种,又要收割,忙得她晕头转向,一天累下来,身子像散了架似的。
 
    踏实肯干勤劳增收
 
    拼死累活干了三年孵化草鸡苗,徐止操没有挣到理想中的大钱,后期赔了不少血汗钱,还有一身的疲惫。李荣霞看到老公的脸黑了,身体也瘦了,心痛不已,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我不要你再干那些不挣钱的营生了,还是在家务农吧,就不信从土里挖不出金子来。”李荣霞扑进老公的怀里,紧紧抱住,生怕老公一时想不开而离家出走就不见了。
 
    从此以后,夫妻俩尝试种大棚有机蔬菜,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那几年普通时令蔬菜不值钱,种植的大棚葡萄因为引进的品种不行,行情也不稳定,有时候遇到烂市,卖一天葡萄还不够功夫钱,卖一车蔬菜甚至亏本。
 
    “但是也有例外,别人卖的菜因为错季上市,不但价格高,而且销路也很好,赚了不少钱,这让我们受到了启发。”李荣霞说,于是决定旱路不通走水路。
 
    心动不如行动,李荣霞租赁村集体的13亩土地,很快建起了8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毛豆、豆角、菜花等。但由于不懂技术,结果种的蔬菜开花多、结果少,而且病虫害非常严重。想到投入好几万元的成本,换来的却是眼前的状况,李荣霞心痛不已。
 
    好在老公没有丝毫怨言,一边安慰鼓励她,一边带她到周边蔬菜种植大户学习取经,一边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回《农村百事通》、《农家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书本,那段时间,干完一天农活,尽管已疲惫不堪,但李荣霞仍然坚持看书看到凌晨时分才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荣霞从参观学习和书本中寻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也从书本中寻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读书让她心里越来越亮堂。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李荣霞按照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一门心思地搞起了大棚有机蒜苗、毛豆、菜花、甜瓜、香葱等种植,理论加实践,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她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年创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李荣霞不怕艰难、敢想敢干、依靠科技致富的精神,也激励着子女发奋读书。除大女儿大学毕业结婚外,2023年,21岁的二女儿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同年,小儿子也考上了福建华光职业学院。近几年,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年要八、九万元,这些钱,都是从李荣霞种植蔬菜的收入中来。
 
    照顾公婆无怨无悔
 
    自从嫁到徐家,李荣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清扫院子、生火做饭、照顾公婆,32年从未间断。丈夫每天提前下地忙于棚菜管理后,她把老人们安顿好,下地干活,回家后来不及休息就走进厨房,给老人们烧水做饭。晚上在灯下,她又忙着为全家老小洗衣服、刷鞋子。
 
    2022年农历8月份,李荣霞的婆婆骑着三轮车外出闲遛时,在村外一路口拐弯时不慎摔倒,导致右手骨折,在县骨科医院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时间里,李荣霞尽全力照料。从拍片子、诊治、喂药,她始终陪在婆婆身边。白天,除了看护婆婆输液,李荣霞要准备些可口的饭菜一勺勺喂给无法独立进食的婆婆。中途经常会伴随着因进食困难而引起的呕吐,李荣霞耐心为婆婆擦拭。晚上,铺上一张防潮垫,拿衣服叠成一个枕头,这是李荣霞在病床前快速搭建成的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了省出婆婆的医药费,李荣霞几乎顿顿吃泡面。在她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下,婆婆顺利康复出院了。
 
    2023年夏天,婆婆又患上了严重的小脑萎缩症,完全丧失意识,几乎成为植物人,李荣霞更是无微不至,从喂食、换洗、擦洗身体到处理排泄物,无不亲力亲为,确保婆婆卧床不生褥疮。“水果和蔬菜煮熟后,需要磨成糊,每天搭配着给婆婆吃。”在饮食上,李荣霞也十分用心,总是换着花样给婆婆补充营养。她每天5时准时起床,给婆婆准备好食物,一匙一匙地慢慢喂,一顿饭需喂半小时甚至1小时,从不厌烦。
 
    在照顾婆婆的日子里,李荣霞早已成了“全能护理师”,把做营养餐、翻身擦身、洗脚洗头这些动作刻在了骨子里。李荣霞经常观察婆婆面相,一看她脸红、身上发热,就赶忙给她喂退烧药,不行的话,就立即请医生诊治。同时,李荣霞还学了些按摩知识,空闲时给婆婆按摩、敲腿,使她睡在床上舒服些。半年多来,李荣霞的婆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她不离不弃,精心伺候,直到老人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病逝。
 
    在李荣霞的影响和感染下,三个子女较同龄的孩子更懂事、更会体贴人。每次有好吃的,总是想着为爷爷、奶奶留着。如今,李荣霞还精心照顾着已经83岁高龄的公公徐敏森。老人身体不好,经常吃药。李荣霞总是耐心地陪伴着他,不厌其烦地和他拉家常。怕老人一个人郁闷,她给买了台电视机。每次有事出门前,她都要精心安排好老人们的衣食起居。
 
    “俺儿媳妇照顾我很好,儿媳妇是第一!”李荣霞的公爹徐敏森虽然语言表达不太清晰,但提起儿媳对他的照顾,他竖起了大拇指,努力地述说着儿媳对他的好。李荣霞说:孝敬老人,是我应该做的。
 
    李荣霞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公公婆婆,大女儿徐蓓蕾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她说:“我妈对我影响很大,我从记事起,就看到她没日没夜地为这个家操劳。她勤劳孝顺,对爷爷奶奶付出的爱感动着我,行孝一定要趁早,现在我也是这样对待我的公公婆婆的。”
 
    结婚几十年,徐止操和李荣霞一直恩爱有加。徐止操对妻子除了亲情、尊重外,更多的是感激和歉疚。“当时家里比较贫穷,找了好几个对象,人家一听我家这么穷,都不愿意,没想到她会愿意来到这个家。这么多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部都是她在干。有时候老人闹情绪,我心情不好发脾气,她却反过来安慰我,让我很内疚。”老实憨厚的丈夫徐止操嘴上说着,眼圈一红随即把脸转向了一边。
 
    为民服务尽显真情
 
    细流汇聚江海,小善成就大爱。李荣霞把对家庭的“小爱”化为投身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受她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她经常村里组织开展的各式各样志愿服务活动。理论宣讲、互帮互助、走访关爱、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分队奔走忙碌,通过道德讲堂互动交流、正能量主题宣讲、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弱势妇女、守护困境儿童成长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
 
    老归昌村70岁的徐止亮,唯一的女儿出嫁到外地。老公俩种了两三亩地,夏收的时候收割机在田里轰隆隆地忙碌着。望着成堆的小麦,徐止亮老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一共收了近3000斤小麦,忧的是请拖拉机运输又得一笔钱。就在徐止亮犯难的时候,李荣霞开着农机过来了,“大哥,我来帮你运小麦。放心,不要钱!”一连跑了几趟,直到颗粒归仓,李荣霞才舒了口气:“我特别理解这些老人,勤勤恳恳忙了一年,就巴望着多挣点钱,他们情愿自己用三轮自行车一车一车运,也舍不得花钱请运输车辆。”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李荣霞不仅积极参与村内卡点值班值守,还利用自家的电动喷雾器为全村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免费提供消毒防疫服务。村民徐止旭身患重病,她得知情况后,主动捐赠500元。此外,她先后捐款1万余元帮助村内硬化、架桥等。
 
    在李荣霞的影响下,整个老归昌村都弥漫着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村民们纷纷以她为榜样,更加关心自家的老人,邻里之间也变得更加和睦。每当李荣霞,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村里的“孝心楷模”。然而,对于这一切赞誉,李荣霞总是淡淡一笑,她说:“孝敬老人,是我们做子女的本分。”
 
    “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柔弱的家庭妇女,能把公公婆婆、家庭和孩子照顾得这么好,日子也过得不比别人差。李荣霞真是个好榜样,因为她,我们村上孝老爱亲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归昌乡老归昌村党支部书记徐熙强说。
 
    在李荣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农村妇女的淳朴与善良,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乡村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她就像一朵在田野间默默绽放的孝心之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内涵。(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