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胶州警营里00后新警——“小吕”入列,守护力满格!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汶上县让邵庄团支部旗帜高扬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1984年,山东省汶上县康驿乡邵庄团支部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勇于开拓的先进团支部”“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评为“红旗团支部”。系农村基层团组织唯一的一面旗帜,其份量不言而喻。全国各地的“取经者”络绎不绝,令人羡慕。汶上团县委号召广大团员青年信心百倍地投身于新时代创业大潮,在发展汶上、服务汶上、奉献汶上的文明实践中大放异彩,让生活更甜蜜,让青春更靓丽,让青春之歌更迷人!
 
  上   篇
 
  1984年9月,共青团山东省委为其编写了《创造新生活的年轻人——汶上县邵庄团支部活动纪实》,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11月上旬,笔者采写的《“万村书库”帮邵庄村铺平了致富路》,荣获全国“万村书库”工程读书征文竞赛二等奖,颇悦。
 
  1997年,邵庄团支部实施兴建青少年绿化基地规划,笔者在3月19日《济宁日报》第二版发表《康驿乡邵庄团支部 兴建青少年绿化基地》,亦在4月8日《山东青年报》第二版推出;在12月26日《济宁日报》(星期天刊)第一版发表《老典型新传》;2001年3月10日,又在《济宁日报》第二版发表《邵庄团员青年创办青少年绿化基地》……
 
  从邵庄团支部走出了邵泽营、邵长武(曾先后担任邵庄团支部书记)两位优秀科级干部,亦培养出了邵来力、邵士胜(曾先后担任邵庄团支部、党支部书记)等优秀团员青年、党员干部。
 
  笔者踊跃拥抱邵庄团支部,欣慰为他们采写文稿。邵泽营在南站镇担任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时,在2003年11月3日《济宁日报》第五版发表《老太丢款路旁哭 镇长相助解忧愁》等。邵来力经营德农超市时,在2004年4月5日《农资导报》第23版头条发过《德农超市是农民信赖的朋友——一个基层工作者眼中的德农》等文章。
 
  为“少校兔司令”邵士胜发的更多,如:在1999年12月9日《济宁日报》第二版发表《邵士胜转业养兔子》;在2001年1月30日《济宁日报》第三版发表《从军转干部到养兔大王》(亦登上《中国国防报》);在2004年4月20日《济宁日报》(新农村周刊)头版头条为其重推《不挤安置独木桥 少校回村搞养殖》,被济宁市分管副市长在当日报纸上签发推广宣传,责成市委宣传部安排济宁日报社、济宁电台、电视台集中宣传报道树典型。
 
  笔者在2004年5月18日《人民权力报》第四版发表《邵士胜:辞官务农天地宽》;在9月20日-26日山东《供求报》第21版头条推出了《众人眼中的邵士胜》;在2005年5月23日《济宁日报》第五版肩题位置发表《退役少校军官当上百姓领头雁》;在9月23日《山东商报》B3版头条发表《邵士胜搞活林下种养服务众乡亲》;在2007年1月10日《农村大众》(兔业月刊)第六版发表了《邵士胜从少校到兔王》……
 
  1997年11月2日,笔者带着新闻敏感再一次前往邵庄村采访时,刚一进村,碰到了从该村走出去的优秀团员青年邵延霞(曾在1996年9月22日《济宁日报》第一版以《校园中的“张海迪”邵延霞》为题宣传之)。她欣慰地告知:“近几年来,我们邵庄村的变化之大、致富奔小康的速度之快,8000多双眼睛定会告诉您:‘多亏了俺村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红旗团支部’……正如新近颁布的《党章》第四十九条所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们邵庄团支部的确是名符其实的旗帜。”当时,笔者深挖撰写了《旗帜,还是旗帜》文章。
 
  艰辛之“举”
 
  起初,地处泥淖地带,远离城镇的邵庄村,系齐鲁大地上贫穷落后的“老大难村”,甭提什么精神文明建设了。即使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那一时刻,该村老实巴交的农民仍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机械地重复着那烦人的“三部曲”——“离了枕头摸锄头,放下锄头拿筷头”,精神生活枯燥乏味。
 
  说实在的,该村的历届村干部亦总是想摘掉落后帽子,搞活经济,活跃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换个活法,但均未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理想局面。
 
  1978年神圣时刻到来时,党的得力助手共青团一马当先,挺直了腰杆,挺起了脊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自找、自献、自筹、自制”之四字方针,率先办起了“青年之家”。这个温暖的“家”,极大地调动了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他们渐趋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俗话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邵庄村的团员青年亦如此。他们瞄准目标开拓进取,老是不满足,求知欲望极高,工作热情更浓,后几经努力踏平了坎坷路,潇潇洒洒地拜拜了那座“小房”,扩建了自己的家园。
 
  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建起了“九室二场一校”,25间房屋,面积4000多平方米,室内设施文化器材价值近十万元的“青年之家”。“家底”厚实了些,团员青年愈加精神抖擞。无论是广播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游艺室、乒乓球室、书法室、办公室、会议室这九室,还是篮球场、排球场和技术夜校这二场一校,皆是那么充实,“忙”字当头韵味无穷。
 
  “青年之家”红红火火,既是大家文化娱乐的“乐园”,又是念活文化科技经的“大课堂”,亦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其乐融融。
 
  “耕耘者必收获”。汶上邵庄团支部积极为党分忧解难,为新时期农村团支部作出了光辉榜样。1983年,被中共汶上县委员会、汶上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在学科学用科学中成绩突出,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为其颁奖等。
 
  1984年,邵庄团支部被汶上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泰安地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为其颁发奖状,共青团泰安地委授予其“先进团支部红旗”荣誉称号;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其“勇于开拓的先进团支部”“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共青团中央为其颁发“红旗团支部”锦旗;后来,共青团济宁地委为其颁发“红旗青年之家”“市级模范团支部”等荣誉称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当之无愧。
 
  家园之“歌”
 
  《党章》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毫不掩饰地说,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邵庄团支部往日门庭若市的“青年之家”亦曾出现过“门前冷落鞍马稀”之低潮:有的团员申请退团,有的团支委请求辞职,有的“老先进”亦退却了……
 
  1995年,共青团中央审时度势,发起的“万村书库”工程的实施,可谓之下了一场“及时雨”。如饥似渴的邵庄团支部便以此为契机,将书籍重新整理,科学分类,把科技书和陶冶情操的书请到“上座”,积极引导大家捐书、学书、用书带来了无限“生机”。
 
  就“读书热”而言,邵庄村村里有“读书研究会”,组里有“读书研究小组”,临近的十余户有“读书中心户”,真正做到了村有“书库”,组有“书橱”,家有“书架”,撒下了“天罗书网”。他们还组织起“帮学小组”,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热潮,成功地将健壮的“青年之家”扩建成了丰满的“科技大院”,映红了一片“艳阳天”。
 
  邵庄村优秀团员青年是人不是神,亦没有什么“绝招”,主要是他们进一步健全了队伍,寓教于乐,拓宽了知识面等,鼓舞斗志促人奋发。其业余文艺演唱队义务送上精神食粮;积极开展的争当“科学王”“致富王”活动暖人心;从实际出发开设的农技、机械、电工、林果、卫生、养殖、加工等十几个专业培训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热效应”,科技意识“浓”起来,农民“富”起来,邵庄基层团组织“红”起来。
 
  科技之“果”
 
  邵庄村智商略高的邵延福村民高兴地告诉笔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党制定了一系列富民政策,种也好,养也好,加工也好,要讲究科学性,实效性,不能再按老模式行事了,不变则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人尽其谋,地尽其力,走稳走好科技致富的路子。”
 
  是啊,当时这个村有科技示范户910户,十星级文明户856户,致富标兵、科技之星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极灵,覆盖率高达90%以上。这个4000多人的大行政村,粮棉总产量、畜牧林果总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500元。
 
  徐士来、徐相玉等17户科学植棉从乡政府得彩电;村文书邵兆明的白辣条加工后亩价值4000余元;邵延夫、张现连等30多户养猪;邵德胜、邵新安等20多户养鸡;邵光付、李兆原等近30户养羊(全村养羊不少于400只);邵李美、邵复全等户养牛(全村耕牛不少于650头);邵长金等户养鱼;邵延柱、辛凡金的馒头房日进百余元;邵士东、邵泽鲁等搞木材加工;张景群等搞电焊加工;邵光厚、邵长金等20多个运输专业户;近300人的劳务输出和继续从事苇编的户收入相当可观……
 
  笔者采写《“万村书库”帮邵庄村铺平了致富路》稿件时的确有写头,该村先进实迹已被收进了《中国20世纪小康志》大型丛书。
 
  该村还加大投资,铺设了1500米的柏油街道;升起了两台变压器;高标准、严要求,新建了占地25亩、容纳11个教学班规模的规范化小学(现在又建设了两栋楼,容纳的学生更多了)等;青年阵阵是头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年轻人好样的。
 
  特别地,1995、1996那两年,他们还带领群众种植了3000亩优质棉花,针对治安状况,采取了“净坡”措施,即晚上7点至次日早7点,不准私自下地摘拾棉花,等到十成熟再摘拾,一改过去六七成熟就摘拾的做法,年增收100多万元。
 
  1997年3月,邵庄团支部不辜负共青团山东省委的殷切期望,在团县委、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大搞以植树造林为重点,林、田、路、渠、桥、井综合配套的农业现代化会战,兴建起6000余亩青少年绿化基地。修筑道路7条,长达12公里,植树2万余株,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十年后,这所“绿色银行”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济宁日报》等,以及市县电台、电视台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7年4月8日,笔者在《山东青年报》所发表的《邵庄团支部兴建青少年绿化基地》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3月11日这天,汶上县康驿乡邵庄村青少年绿化基地上有几千名团员青年等义务上阵,干得热火朝天。团济宁市委、团汶上县委、县农业局、康驿乡党委六大班子领导融入植树的人流,或挖树坑,或扶树苗,或填土,或浇水。
 
  汶上县康驿乡邵庄村团支部曾是八十年代全国的一面红旗,红得发紫。在迎接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即将召开的今天,他们没有辜负团省委的关心和支持。春节过后,团支部书记邵来力便和村两委成员着手研究兴建6000亩青少年绿化基地工程规划。刚步入阳春三月,在乡党委书记信登攀的亲自指挥下,乡团委、林业站、水利站、水店管区所属各村积极行动起来,一场以植树造林为重点,井、田、路、渠、桥等综合配套的农业现代化会战便拉开了帷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宣传标语,到处可见。
 
  全乡团支部组织广大团员青年齐上阵,红旗招展,鼓舞人心,场面生动。邵庄村青少年绿化基地,共修筑道路7条,长12000千米,植树2万余株。绿化基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十年后,便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是一所“绿色银行”。
 
  他们清楚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不断加大社会巡逻力度,为治安联防队员,配备了“对讲机”,提高了办事效率,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邵庄村打“先锋”的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是鲜艳的“路标”、成功的“导航舵手”、明亮的“火炬”。他们中各有辛勤耕耘的示范田,亦涌现出“科研状元”“致富能手”等。尤其是时任共青团第十二届中央委员、集村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于一身的邵来力同志,他科学种植的玉米,采取大喇叭口期一次性施肥,亩产近2000斤。1997年,三十而立的邵来力同志,把乡党委、政府分配给他的农民合同制干部指标礼让他人,他被评为“汶上县十大杰出青年”,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隆重表彰。
 
  邵庄党、团支部成员紧跟时代步伐,拓宽新思路,带领群众阔步前进。他们坚信“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主义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写大,写好,写优。
 
  下  篇
 
  八十年代初,踏上邵庄的土地,那一望无际的棉田,绿得醉人,发生在这绿色世界中的一串串小故事更为醉人。
 
  邵长金“毁”绿
 
  1983年春季的一天,在邵庄村边的一块棉田旁,站立着一个青年人。只见他叉着腰,浓缩着剑眉,注视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猛然间,他扔掉正燃着的烟头,挥起铁锨,嚓嚓嚓地将地头的麦田连棵带土铲去了一大片。
 
  他叫邵长金,是邵庄村优秀团员之一,他决心实施多层次种植实验课题。
 
  其父知道他要在麦田里搞串棉试验。但老人想到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绿色即将变为金黄的果实而被毁掉,岂能不生气?于是,忍不住对儿子愤愤地说:“嫌我这把老骨头没赔上咋的,就属你能!”
 
  其母亦在一旁唠叨个没完。“孩子啊,咱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种的吗?你搞这新道道,毁了麦子咱吃啥,要不你就依了你爸吧,别瞎折腾啦。”
 
  邵长金望着父母,于心不忍,但他心目中有着更大的责任:村里团员青年要带头进行多层种植试验。所谓的多层种植,即为粮、棉、菜等作物间作多层栽培,以便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可这一课题在当地还是初次实验,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作为村团干部的邵长金便主动接此试验任务。那时的阳春四月,干旱少雨,串秋棉花急需用水,邵长金便选中自家责任田内一块麦田的地头,准备挖一口井。想到这里,他笑着说:“爸,多层种植在外地已获得成功,咱这里还没推开。科学试验总得有人搞吧?我是团干部,咱不带头试验谁带头呢?”老人看着儿子诚笃的面孔,看出儿子的执着精神,想到儿子脑子聪明不糊涂便默许了。
 
  然而,并非风平浪静。棉籽破土成苗了,邵长金便动员全家挑水浇棉花。连干数天,弟弟熬不住了,对哥哥发开了脾气:“都是你出的好主意,你自己干吧!”说着,搁下挑子不干了,邵长金笑了笑说:“你歇歇吧”。自己咬咬牙,下定决心继续干。
 
  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邵长金辛勤的汗水,终于赢得了丰硕的酬谢。那一年,他的近三亩地,平均亩收小麦五百斤、皮棉一百八十多斤,还收获了大量的萝卜白菜,经济效益提高了43.6%。村里人见多层种植的确好,便纷纷向他看齐。
 
  邵秋娟收“徒”
 
  刚下学不久的年轻姑娘邵秋娟,竟然收了一个在庄稼地里干了十几年的远房叔叔为徒弟,还真有点稀奇哩。
 
  那是1983年6月的一天,邵秋娟发现,和自家责任田连边的邵延冷叔叔正在兑水配农药。
 
  “咦,他怎么将不同农药混在一起了?”她有点纳闷,忙说:“延冷叔,不同的农药不能掺合。”
 
  正在把速灭丁、敌敌畏倒入壶中的邵延冷抬起了头,望着脸色有些微红的邵秋娟笑了:“怎么不能掺?天旱,棉蛉虫、红蜘蛛都来捣乱,把这几种药掺到一块,什么虫子也能杀死喽,一遍就行。”他说的有板有眼,而且十分得意。
 
  “不行,俺上夜校……”
 
  邵庄村团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为了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先后举办了农技、棉花种植与管理、林果、电工、卫生等十多个专业的技术夜校,培养了一批懂科学、懂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
 
  邵秋娟一下学便参加学习,弄懂了不少农业种植技术。可是提起夜校,倒激恼了邵延冷。“我干了十几年,还不如你念上三天书吗?”还没等邵秋娟说完,伤了自尊心的他便冒了火似的。“啥夜校,不就那么几本书念一念吗?才下学的孩子家懂啥?”说着,把第三种农药敌敌畏又倒上了。
 
  “叔,俺不是……”邵秋娟亟待分辩,话还未出口,邵延冷又拿起第四种农药可湿性六六六一块搅上了。
 
  眼看着四种农药全给搅合到一起,急得邵秋娟一闪身,双手捂着脸落泪了,邵延冷看着哭泣的邵秋娟,气倒是消了许多。
 
  “唉,秋娟,有话你说嘛,哭啥?”
 
  邵秋娟一听他说话温和多了便慢慢转过身继续劝导。
 
  “俺在夜校学习过,你这四种农药,有酸性的,有碱性的,酸性碱性不能掺合用,用了不仅杀不死虫子,还会烧毁棉花的。”
 
  “嗯,农药还会有这么多名堂?”邵延冷思忖着,望了望棉田,又瞅瞅火辣辣的天空,仍然有些不相信,“天这么热,不等了,这次先打上再说吧,我就不信好药杀不死虫子!”
 
  邵秋娟有些无奈便说:“要不,你先打一沟试试看,如果这沟棉花不出问题,明天我给您全打上。”
 
  邵延冷拗不过邵秋娟,只好依了她。
 
  当天下午,他打过混合药的一沟棉花蔫了。晚风中,心急火燎的邵延冷急匆匆找到秋娟,求救似地说:“秋娟,咋治,能救吗?你得给我想个法子啊……”
 
  事实胜于雄辩,着实给邵延冷上了一课。事后,他诚恳地对邵秋娟说:“秋娟呀,这下我服了,就要科学种田。从今天开始,我拜你为师,你就多教教我吧。”
 
  邵秋娟的脸有点红了,她羞涩地说:“延冷叔,发展农业一定要相信科学,至于拜师嘛……”
 
  “四朵金花”
 
  在邵庄,精神文明之花竞相开放。邵香春、邵光凤、邵爱云、邵爱真被誉为“四朵金花”,她们是这文明之花中的佼佼者。
 
  她把冰冷的心暖热。共青团员邵香春,她家近邻住着一位孤寡老人,叫邵延英。她身材瘦小,穿上棉衣亦不过七十斤,两只小脚,一步挪不了四指。因此,在别人身上不值得一提的生活琐事,如吃水、打面等,可在她那里却成了沉重负担。
 
  198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邵香春便把这一切深深地印在心里,与家人商量后,她把照顾邵延英老人的想法,告诉了与她要好的邵光凤、邵爱云和邵爱真。大伙一听,举双手赞成。村团支部亦是全力支持。于是,便成立了照顾孤寡老人邵延英的服务小组,邵香春当组长。
 
  她们决心用四颗火热的心,把邵延英冷透了的心再暖过来。从那以后,这四姐妹每隔一天,便去老人家里一趟,打打水,扫扫院子,有时帮老人洗洗衣服。老人没吃的了,她们便去磨坊换面;没有烧的了,她们便背来柴禾;逢集还去买点鲜菜送给老人……邵延英老人的生活从此有了依靠,心情亦开始好转了。
 
  让她只身不孤独。俗话说:少儿无女的老人有三愁:一愁佳节无人陪;二愁有病难求医;三愁老来无人管。四姐妹很理解这一点。她们除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还特别在如何使老人不感到孤独上想点子,千方百计让老人生活得愉快、舒心、开心。
 
  春节到了,她们打开自己的“小金柜”,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来,扯了几尺布,给老人做了件新衣服,并割上肉,买上葱、姜,写好了春联,高高兴兴地把年货送到老人手里,把大红春联工工整整地贴在老人的大门上。除夕夜,她们围坐在老人的炕头上,一起包过年饺子,欢声笑语不时从这多年沉寂的屋子里传出。邵延英老人愉快地笑了。
 
  这一夜,老人心里思绪万千:“我一个孤老婆子,连想都不敢想会有今天,多亏了党,亏了社会主义,亏了这些好闺女。”她整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她还没起床,姑娘们又乐哈哈地来到她身旁,有的端着鱼肉,有的拿着炸藕合,有的带着鸡、丸子,与老人一起欢度初一。年初二以后,四姐妹又每人四天,轮流把邵延英老人请到自己家里,用上好的饭菜侍奉她。
 
  四姐妹为了让一个孤寡老人生活得更好,可真是费尽了心。邵延英老人逢人便讲:“自打我有了这帮闺女,过节有人陪,生病有人看,吃穿都不愁,越活越快活,越活越有奔头。”
 
  使她无女胜有女。四姐妹服侍邵延英老人,象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老人一生病时,照顾得更为周到。去年春上,香春的娘有病,香春出嫁的姐姐丁香带着五十个鸡蛋来看娘,恰巧,邵延英老人患感冒,不愿吃饭。香春便跑到家里,把姐姐拿来的一篮子鸡蛋,全提到邵延英老人家里,又是油炒,又是做荷包蛋,侍候老人吃了下去。香春娘知道这件事后,对香春假装生气地说:“你也不和我说一声,真是亲的没有干的亲啊!”
 
  1980年春上,供销社进村摆摊卖布。邵延英老人走到布摊前,扯起一方白布,左看看右看看,连连点头但没买。此举被邵爱云看见了,她想:老人准是相中了白布,没钱买。于是,她和邵香春几个每人掏出五元钱,买了块白布褂料和青色三合一裤料,又买了其它用的东西,按照老年人的爱好,做了件白褂,连同裤料一块给老人送过去。邵延英老人穿上新褂子,高兴得左扯扯,右拽拽,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说:“好!好!合适,合适!你们真有孝心!”姑娘们对老人亲,老人对姑娘们爱,这般真情让老人感觉无女胜有女,好幸福!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团员亦为一面旗;一个优秀党支部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团支部同样是一面旗帜。在孔孟之乡擎起的闻名全国的邵庄“红旗团支部”,旗帜更鲜艳。服务链的延伸,正能量的传递,优良作风的传承,在邵庄广大团员青年身上得到了再现,他们将雷峰同志的励志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化作坚实的行动,唱响了一曲“青年之家”优美动听的赞歌!
 
  汶上团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传承团的光荣传统,勇于建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党史教育,以“青年讲党史”“红歌接力唱”“主题书法展”等活动为载体,推动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发动2000余名志愿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擦亮“希望小屋”“扶贫救孤”品牌,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青农圆梦”工程,吸引34名硕士以上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培育出“土木启”生态肥料等“山东省知名品牌”,同时选培各级“好青年”941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干,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作者:马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