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广饶县人大及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研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党建 > » 正文

吉林红石林区基层法院率先发出抗联密营司法保护令筑牢红色根脉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法护密营映初心 司法赋能文旅兴
    ——吉林红石林区基层法院率先发出抗联密营司法保护令筑牢红色根脉
 
    山东法制传媒网:(关平康 孙乙熙)巍巍青山间,抗联密营诉说着峥嵘岁月;苍翠林海中,鲜红的司法保护令昭示着法治守护的庄严承诺。近期,吉林省红石林区基层法院率先发出抗联密营司法保护令,以司法之力为密营遗址构筑起立体化法治屏障。这份镌刻着司法温度的“法治宣言”,既是对红色根脉的深情守护,亦为绿水青山向“文旅金山”转化开辟法治新路径。
 
    历史回响:密营里的法治觉醒
 
    “杨靖宇将军曾生活、战斗在这里,在此建立密营,战士们用桦树皮划出战场的雏形。”站在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前,吴馆长抚摸着斑驳的浮雕墙,向游客讲述先辈们的抗联故事。这片隐匿于林海深处的遗址群,现存地窨子、修械所等遗迹20余处,却也遭遇短视频拍摄者违规攀爬等新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21至2024年,辖区密营遗址参观人数从1.3万人次上升到2万人次,传统行政手段已难应对数字化时代的保护需求。为防止人为破坏事件随之呈现出增长趋势,文物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司法保护令的诞生,正是源于这样的时代叩问。这份法律文书,以禁止性条款如“禁止破坏遗址内的历史遗迹和自然环境”等纳入法治框架,更创新引入“司法保护+文化传承”责任模式。
 
    制度创新:多位一体构筑法治屏障
 
    《司法保护令》中,禁止性行为清单引人注目:从禁止破坏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风貌,到不得出现其他破坏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的违法行为,每项条款都凝结着司法智慧。预防性保护更延伸至文旅产业前端。红石林区基层法院为文旅企业提供法律指导和风险防控建议。“过去总担心踩红线,现在司法指引就是导航仪。”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经理李先生手持宣传单,宣传单中标注了法律规定的服务标准。
 
    法治引擎激活文旅经济。营商环境法治化,文化价值转化,“红色IP”的法治赋能。夜幕降临,光束投射的司法保护令全文,与抗联精神遥相辉映,构成震撼的时空对话。更深层的改变在产业链条中发生。“我们以后也会不断提升内容品质,打造更具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负责文旅经营的工作人员坦言。这种法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密营景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薪火相传:守护的力量在生长
 
    “前辈用生命守护密营,今天我们用法律延续这份守护。”站在司法保护令揭碑仪式现场,青年干警不由感叹。司法保护令的牌子,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在公园巡护队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参加红石林区基层法院举办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后,他受到了启发,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现在他每日穿行林海时,巡护包里,除了记录仪,还装着抗联军史资料。“每次劝阻破坏行为时,讲述历史故事确实比单纯普法更有效。”这种“法治+史实”的宣教模式,可以更有效地促使轻微违法者主动认错并改正行为。
 
    展望未来,红石林区基层法院将年度评估保护成效,持续优化司法保护措施。院长马长德提到:“我们正在筹建‘特色合议庭’,专门负责审理涉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案件,以确保司法保护令得到有效执行。”(吉林省红石林区基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