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河南新郑法院开展“送法进企业”暨进一步加强代表委员联络活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民生 > » 正文

“一线城市”里的烟火气:云南盐津法院以法治护航产业发展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清晨的盐津街巷,第一缕阳光掠过青石板路,街角水粉店的铜锅泛起袅袅热气,那股熨贴人心的暖意,与多巴胺城市的鲜活色彩相映成趣。老板舀出慢炖整夜的乌骨鸡汤,浇在晶莹的红薯粉上,再撒上一把翠绿葱花。这碗被盐津人视作“家乡具象”的鸡汤水粉,盛满了盐津街巷的烟火与温情,可这份烟火温情能长久延续,离不开司法力量守护的产业根基与民生温度。云南省昭通市盐津法院以能动司法为笔,在乌骨鸡的林间牧场、肉牛的养殖基地、餐饮的烟火灶台间,细细勾勒出法治护航民生的鲜活图景。
 
    一碗水粉里的产业护航
 
    鸡汤水粉的灵魂,是盐津乌骨鸡熬出的鲜醇汤底。这种获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珍禽,不仅撑起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更成为全县“一县一业”的核心支柱。从山林养殖到市场餐桌的全链条上,盐津司法服务如影随形。针对养殖合同、加工合作、品牌维权等纠纷建立“快立快调”机制。原告袁某与被告郑某因乌鸡苗买卖产生的纠纷,眼看养殖周期将至,双方却因钱款问题僵持不下。承办法官深知“农时不等人”,多次上门沟通,既讲法律规定,也谈养殖不易,用情理交融的调解方式,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被告按期支付拖欠货款,确保袁某的养殖计划不受影响。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司法实践,让农户们通过乌骨鸡产业稳定增收,也让水粉店的鸡汤永远鲜醇。
 
    牛栏圈里的产业托举
 
    肉牛养殖是盐津农业产业的另一重要支柱,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是农户圈里实打实的“致富宝”,更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乌骨鸡产业共同撑起当地百姓的增收希望。在普洱串丝村的养牛场里,曾因15头能繁母牛代养纠纷陷入僵局,村民陈某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协议受阻。普洱法庭的干警深知,养殖纠纷拖一天,农户与集体的损失就多一分。承办法官直奔养殖场现场勘察,一边核对饲养成本账目,一边讲解合同履行的法律边界,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既挽回了陈某的养殖投入,也保障了合作社的产业延续。“要是等判决下来,牛犊都错过了最佳繁育期。”陈某看着归栏的母牛,对上门调解的法官连连道谢。
 
    烟火旋律中的权益守护
 
    盐津的烟火气,不仅藏在餐桌上的水粉与牛肉里,更弥漫在KTV的旋律里。这些热闹场景的背后,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密码”。曾一度时期,昭通市KTV行业因版权问题陷入“盗版竞争红海”,音集协维权困难,商家抵触缴费,恶性侵权屡禁不止。盐津法院创新推出“行业调解优先—专业指导赋能—示范裁判引领”的三梯次调解法,联合市场监管局制定“收费标准×包间数量×经营天数×折价率”的四维定价公式,既考虑了疫情影响下的经营实际,又明确了版权保护的法律底线。如今,90%以上的KTV商家主动接入协会管理系统,侵权涉诉率下降50%,行业从“想唱就唱”的乱象转向“服务创新”的蓝海。
 
    夕阳西下,盐津的街巷渐次亮起灯火。水粉店的老板收摊时,细心地把当天的食材采购凭证收好,这是法院普法时强调的“维权依据”;养牛厂的陈厂长给新生牛犊做好标记,想起法官说的“养殖档案要规范”;KTV里的歌声悠扬,经营者知道这是版权保护带来的安心经营。
 
    从一碗水粉的鲜香到一个产业的崛起,从一家小店的生计到一座县城的繁荣,盐津法院利用每一次上门调解、每一份公正裁判,每一场普法宣传,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烟火气,让法治的阳光与民生温度在乌蒙山间温暖交融。(云南省昭通市盐津人民法院)